利用點時間將這次種稻體驗的相關相片整理了一番,順便寫些旁白,就參加了本次的「網路戀珍情」的網路競賽,還真是不小心的得了教師組第一名,是意外的收穫吧!
作品下載位置:
http://163.32.86.9/games/99ps/win/ps1660/public_html/index.ppsx
http://cid-0e16db5d4a40d0c3.office.live.com/view.aspx/.Public/%e6%89%be%e5%9b%9e%e7%94%9f%e5%91%bd%e7%9a%84%e7%b4%94%e7%9c%9f%e8%88%87%e6%84%9f%e5%8b%95--%e7%a8%bb%e7%94%b0%e6%94%9d%e5%bd%b1%e6%89%8b%e6%89%8e.ppsx
2010年12月29日 星期三
2010年7月5日 星期一
990703歡欣收割新聞
高市明德國小推廣種稻體驗「讓我們歡欣收割慶豐收」990710大愛新聞
高市明德國小推廣種稻體驗「讓我們歡欣收割慶豐收」990703港都新聞
高市明德國小推廣種稻體驗「讓我們歡欣收割慶豐收」990703港都新聞
國語日報
割稻慶收成 體驗農村樂---2010/7/4
莊舒仲/高雄報導
望著結實纍纍的金黃色稻穗,喝著濃濃米漿,聽著現場演奏的〈農村酒歌〉,念著〈憫農詩〉,昨天高雄市明德國小學童在大太陽下,親手以鐮刀割稻,並使用傳統脫穀機脫穀,體驗舊有的農村文化。回想過去幾個月的人工除蟲、除草、用廚餘餵食鴨子和觀察水稻等學習歷程,小朋友開心的說,四個月的「鴨稻共生」有機種稻,趕上學期結束前收成,為生命教育課程,畫下美好句點。
明德國小把稻子播種、觀察、除草、收割、脫穀及晒穀等一連串農事,融入自然、語文、藝術與人文、社會等各科,希望小朋友從過程中,學習稻子彎腰謙卑的精神。
種稻教學在昨天告一段落後,稻穀將平鋪在校園操場旁的教學平臺上曝晒,暑假期間,再請學生返校參加碾米和分裝,然後帶回學習成果。
五年級李穎瑄說,鴨稻共生的鴨間稻種植方式很有趣,鴨子會吃田裡的害蟲和福壽螺,還會幫忙除草。她常親手餵剩飯給學校的六隻鴨子吃,感謝這些農務的好幫手,讓她體驗對不同生命的尊重。
學生李冠穎也說,一邊收割一邊喝著創意米漿﹐味道和感覺就是不一樣,只有一個字可以形容心情,就是「讚」﹗
圖說:高雄市明德國小在校內開闢農田,將鴨間共生種稻融入各科課程,讓學童體驗古早農村生活。攝影/莊舒仲
http://www.mdnkids.com/info/news/adv_listdetail.asp?serial=67843&keyword=明德國小
高雄市明德國小深度米食推廣教育學童種體驗
http://www.tw-taiwannews.com/?action-viewnews-itemid-2294
吳文局 / 高雄市明德國小利用校園草地進行鴨稻共生的有機栽種,日前歡慶收割。五年一班李穎瑄說鴨間稻的稻米種植非常有趣,鴨子會吃田裡的害蟲,幫我們除草,而可以親手將廚餘的米飯餵給學校的六隻鴨子,也是另一種對生命的尊重。
明德國小配合行政院農委會農糧署辦理深度米食推廣教育─學童種稻體驗,今年在學校的中庭草地上,建立了一片屬於明德國小師生的水稻田。秧苗從三月四日星期四插秧算起,到今天七月三日星期六已經接近四個月的稻田裡是結實纍纍充滿著金黃色的稻穗。
稻子在這四個月的生命歷程,經過了鴨稻共生的有機栽種,小朋友的人工除蟲、除草和實地的體驗和觀察水稻的成長歷程,讓這得來不易的金黃稻穗充滿的感恩與感動。雙手親自下田插秧,體驗稻子成長的完整歷程,到現在要親手收割,相信這會是一份屬於生命教育的完整體驗。
收割典禮舉行祭拜土地公的儀式,由校長恭讀祝文及與會來賓一起祭拜,感謝天、感謝地讓這一片泱泱水田可以豐收。之後明德國小直笛團小朋友更現場演奏「農村酒歌」來增添歡欣氣氛。
明德國小的志工團在這一場饗宴中全力支持,志工媽媽、爸爸們在小朋友下田收割時也正準備著香濃好喝的自製米漿。現場濃濃的米漿味,洋溢著稻田四周,隆隆的果汁機聲,似乎也在慶賀著這歡欣的日子。
典禮後邀請在場的民意代表、及社區里長和家長及三、四、五年級學生共同下田收割。學校邀請美濃產銷班班長曾啟尚老師說明收割方式,並現場解說傳統脫穀機的使用,小朋友將在老師的指導下親手以鐮刀割稻並使用傳統脫穀機脫穀,讓明德國小師生可以再次體驗舊有的農村文化。稻穀最後將平均的灑在操場旁的教學平台上來進行曬穀,暑假再進行碾米及分裝。最後登場的是在視聽教室的「認識發芽米」講座,邀請高雄區農業改良場的郭同慶博士來解說什麼是發芽米及製作流程,郭博士更是現場用電鍋煮起發芽米,讓與會的師生、來賓一同品嚐。五年一班李冠穎說,志工媽媽們的創意米漿有芝麻口味,喝起來真是與眾不同,只有一個字來形容,就是「讚」!
學務主任吳峯森表示,從學期初的插秧到學期末的稻米收割,這個學期讓學童有了一個全新的生命體驗學習,也讓學童藉由親手踩泥巴、插秧、收割、脫穀去體驗「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的真諦。
校長馮綉雯表示,連續四個月的種稻體驗活動,從3月4日插秧開始,學校安排一連串的教學課程。結合自然科的稻米生態觀察和鴨間稻觀察,結合國語的憫農詩教學,結合藝術與人文領域的寫生創作和「農村酒歌」的直笛教學,結合社會科的農村文化教學,結合教學參觀日的創意米食秀等等,到今天7月3日的收割、脫穀、曬穀一連串的課程,都讓學童們一起來學習稻子彎腰謙卑的精神。這是一種全新的生命體驗,為明德注入了另一道活水,豐富的學校課程和體驗。
20100705 讓我們歡欣收割慶豐收,高雄市明德國小深度米食推廣教育學童種稻體驗
Submitted by admin on 2010/07/05 – 20:39:49No Comment
(照片由高雄市教育局提供)
割稻慶收成 體驗農村樂---2010/7/4
莊舒仲/高雄報導
望著結實纍纍的金黃色稻穗,喝著濃濃米漿,聽著現場演奏的〈農村酒歌〉,念著〈憫農詩〉,昨天高雄市明德國小學童在大太陽下,親手以鐮刀割稻,並使用傳統脫穀機脫穀,體驗舊有的農村文化。回想過去幾個月的人工除蟲、除草、用廚餘餵食鴨子和觀察水稻等學習歷程,小朋友開心的說,四個月的「鴨稻共生」有機種稻,趕上學期結束前收成,為生命教育課程,畫下美好句點。
明德國小把稻子播種、觀察、除草、收割、脫穀及晒穀等一連串農事,融入自然、語文、藝術與人文、社會等各科,希望小朋友從過程中,學習稻子彎腰謙卑的精神。
種稻教學在昨天告一段落後,稻穀將平鋪在校園操場旁的教學平臺上曝晒,暑假期間,再請學生返校參加碾米和分裝,然後帶回學習成果。
五年級李穎瑄說,鴨稻共生的鴨間稻種植方式很有趣,鴨子會吃田裡的害蟲和福壽螺,還會幫忙除草。她常親手餵剩飯給學校的六隻鴨子吃,感謝這些農務的好幫手,讓她體驗對不同生命的尊重。
學生李冠穎也說,一邊收割一邊喝著創意米漿﹐味道和感覺就是不一樣,只有一個字可以形容心情,就是「讚」﹗
圖說:高雄市明德國小在校內開闢農田,將鴨間共生種稻融入各科課程,讓學童體驗古早農村生活。攝影/莊舒仲
http://www.mdnkids.com/info/news/adv_listdetail.asp?serial=67843&keyword=明德國小
高雄市明德國小深度米食推廣教育學童種體驗
http://www.tw-taiwannews.com/?action-viewnews-itemid-2294
吳文局 / 高雄市明德國小利用校園草地進行鴨稻共生的有機栽種,日前歡慶收割。五年一班李穎瑄說鴨間稻的稻米種植非常有趣,鴨子會吃田裡的害蟲,幫我們除草,而可以親手將廚餘的米飯餵給學校的六隻鴨子,也是另一種對生命的尊重。
明德國小配合行政院農委會農糧署辦理深度米食推廣教育─學童種稻體驗,今年在學校的中庭草地上,建立了一片屬於明德國小師生的水稻田。秧苗從三月四日星期四插秧算起,到今天七月三日星期六已經接近四個月的稻田裡是結實纍纍充滿著金黃色的稻穗。
稻子在這四個月的生命歷程,經過了鴨稻共生的有機栽種,小朋友的人工除蟲、除草和實地的體驗和觀察水稻的成長歷程,讓這得來不易的金黃稻穗充滿的感恩與感動。雙手親自下田插秧,體驗稻子成長的完整歷程,到現在要親手收割,相信這會是一份屬於生命教育的完整體驗。
收割典禮舉行祭拜土地公的儀式,由校長恭讀祝文及與會來賓一起祭拜,感謝天、感謝地讓這一片泱泱水田可以豐收。之後明德國小直笛團小朋友更現場演奏「農村酒歌」來增添歡欣氣氛。
明德國小的志工團在這一場饗宴中全力支持,志工媽媽、爸爸們在小朋友下田收割時也正準備著香濃好喝的自製米漿。現場濃濃的米漿味,洋溢著稻田四周,隆隆的果汁機聲,似乎也在慶賀著這歡欣的日子。
典禮後邀請在場的民意代表、及社區里長和家長及三、四、五年級學生共同下田收割。學校邀請美濃產銷班班長曾啟尚老師說明收割方式,並現場解說傳統脫穀機的使用,小朋友將在老師的指導下親手以鐮刀割稻並使用傳統脫穀機脫穀,讓明德國小師生可以再次體驗舊有的農村文化。稻穀最後將平均的灑在操場旁的教學平台上來進行曬穀,暑假再進行碾米及分裝。最後登場的是在視聽教室的「認識發芽米」講座,邀請高雄區農業改良場的郭同慶博士來解說什麼是發芽米及製作流程,郭博士更是現場用電鍋煮起發芽米,讓與會的師生、來賓一同品嚐。五年一班李冠穎說,志工媽媽們的創意米漿有芝麻口味,喝起來真是與眾不同,只有一個字來形容,就是「讚」!
學務主任吳峯森表示,從學期初的插秧到學期末的稻米收割,這個學期讓學童有了一個全新的生命體驗學習,也讓學童藉由親手踩泥巴、插秧、收割、脫穀去體驗「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的真諦。
校長馮綉雯表示,連續四個月的種稻體驗活動,從3月4日插秧開始,學校安排一連串的教學課程。結合自然科的稻米生態觀察和鴨間稻觀察,結合國語的憫農詩教學,結合藝術與人文領域的寫生創作和「農村酒歌」的直笛教學,結合社會科的農村文化教學,結合教學參觀日的創意米食秀等等,到今天7月3日的收割、脫穀、曬穀一連串的課程,都讓學童們一起來學習稻子彎腰謙卑的精神。這是一種全新的生命體驗,為明德注入了另一道活水,豐富的學校課程和體驗。
20100705 讓我們歡欣收割慶豐收,高雄市明德國小深度米食推廣教育學童種稻體驗
Submitted by admin on 2010/07/05 – 20:39:49No Comment
(照片由高雄市教育局提供)
高雄市明德國小利用校園草地進行鴨稻共生的有機栽種,日前歡慶收割。五年一班李穎瑄說鴨間稻的稻米種植非常有趣,鴨子會吃田裡的害蟲,幫我們除草,而可以親手將廚餘的米飯餵給學校的六隻鴨子,也是另一種對生命的尊重。
明德國小配合行政院農委會農糧署辦理深度米食推廣教育─學童種稻體驗,今年在學校的中庭草地上,建立了一片屬於明德國小師生的水稻田。秧苗從三月四日星期四插秧算起,到今天七月三日星期六已經接近四個月的稻田裡是結實纍纍充滿著金黃色的稻穗。
稻子在這四個月的生命歷程,經過了鴨稻共生的有機栽種,小朋友的人工除蟲、除草和實地的體驗和觀察水稻的成長歷程,讓這得來不易的金黃稻穗充滿的感恩與感動。雙手親自下田插秧,體驗稻子成長的完整歷程,到現在要親手收割,相信這會是一份屬於生命教育的完整體驗。
收割典禮前舉行祭拜土地公的儀式,由校長恭讀祝文及與會來賓一起祭拜,感謝天、感謝地讓這一片泱泱水田可以豐收。之後明德國小直笛團小朋友更現場演奏「農村酒歌」來增添歡欣氣氛。
明德國小的志工團在這一場饗宴中全力支持,志工媽媽、爸爸們在小朋友下田收割時也正準備著香濃好喝的自製米漿。現場濃濃的米漿味,洋溢著稻田四周,隆隆的果汁機聲,似乎也在慶賀著這歡欣的日子。
典禮後邀請在場的民意代表、及社區里長和家長及三、四、五年級學生共同下田收割。學校邀請美濃產銷班班長曾啟尚老師說明收割方式,並現場解說傳統脫穀機的使用,小朋友將在老師的指導下親手以鐮刀割稻並使用傳統脫穀機脫穀,讓明德國小師生可以再次體驗舊有的農村文化。稻穀最後將平均的灑在操場旁的教學平台上來進行曬穀,暑假再進行碾米及分裝。最後登場的是在視聽教室的「認識發芽米」講座,邀請高雄區農業改良場的郭同慶博士來解說什麼是發芽米及製作流程,郭博士更是現場用電鍋煮起發芽米,讓與會的師生、來賓一同品嚐。五年一班李冠穎說,志工媽媽們的創意米漿有芝麻口味,喝起來真是與眾不同,只有一個字來形容,就是「讚」!
學務主任吳峯森表示,從學期初的插秧到學期末的稻米收割,這個學期讓學童有了一個全新的生命體驗學習,也讓學童藉由親手踩泥巴、插秧、收割、脫穀去體驗「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的真諦。
校長馮綉雯表示,連續四個月的種稻體驗活動,從3月4日插秧開始,學校安排一連串的教學課程。結合自然科的稻米生態觀察和鴨間稻觀察,結合國語的憫農詩教學,結合藝術與人文領域的寫生創作和「農村酒歌」的直笛教學,結合社會科的農村文化教學,結合教學參觀日的創意米食秀等等,到今天7月3日的收割、脫穀、曬穀一連串的課程,都讓學童們一起來學習稻子彎腰謙卑的精神。這是一種全新的生命體驗,為明德注入了另一道活水,豐富的學校課程和體驗。
http://www.10000.tw/?p=9833
明德國小學童種稻體驗 歡喜收割 2010年07月04日第09版第041則新聞
【記者李聿芸/高雄報導】左營區明德國小配合行政院農委會農糧署辦理深度米食推廣教育學童種稻體驗,昨天舉行收割典禮祭拜土地公的儀式,由校長馮綉雯恭讀祝文及與會來賓一起祭拜,感謝天、感謝地讓這一片泱泱水田可以豐收,隨後明德國小直笛團小朋友更現場演奏「農村酒歌」來增添歡欣氣氛。
http://www.5550555.com/chinanews/2010/07/03/09/041.php?news_no=2010070309041&screen_width=1600&screen_height=1200&sunny=&sunny_wtt=
新聞標題 : 高市明德國小推廣種稻體驗「讓我們歡欣收割慶豐收」
記者/陳冠喬報導
明德國小配合行政院農委會農糧署辦理深度米食推廣教育--學童種稻體驗,今年在學校的中庭草地上,建立了一片屬於明德國小師生的水稻田。秧苗從三月四日星期四插秧算起,到今天七月三日星期六已經接近四個月的稻田裡是結實纍纍充滿著金黃色的稻穗。稻子在這四個月的生命歷程,經過了鴨稻共生的有機栽種,小朋友的人工除蟲、除草和實地的體驗和觀察水稻的成長歷程,讓這得來不易的金黃稻穗充滿的感恩與感動。雙手親自下田插秧,體驗稻子成長的完整歷程,到現在要親手收割,相信這會是一份屬於生命教育的完整體驗。
收割典禮前舉行祭拜土地公的儀式,由校長恭讀祝文及與會來賓一起祭拜,感謝天、感謝地讓這一片泱泱水田可以豐收。之後明德國小直笛團小朋友更現場演奏「農村酒歌」來增添歡欣氣氛。
明德國小的志工團在這一場饗宴中全力支持,志工媽媽、爸爸們在小朋友下田收割時也正準備著香濃好喝的自製米漿。現場濃濃的米漿味,洋溢著稻田四周,隆隆的果汁機聲,似乎也在慶賀著這歡欣的日子。
典禮後邀請在場的民意代表、及社區里長和家長及三、四、五年級學生共同下田收割。學校邀請美濃產銷班班長曾啟尚老師說明收割方式,並現場解說傳統脫穀機的使用,小朋友將在老師的指導下親手以鐮刀割稻並使用傳統脫穀機脫穀,讓明德國小師生可以再次體驗舊有的農村文化。稻穀最後將平均的灑在操場旁的教學平台上來進行曬穀,暑假再進行碾米及分裝。最後登場的是在視聽教室的「認識發芽米」講座,邀請高雄區農業改良場的郭同慶博士來解說什麼是發芽米及製作流程,郭博士更是現場用電鍋煮起發芽米,讓與會的師生、來賓一同品嚐。
http://www.mmlnews.com/shownews.asp?pid=P990701013&PageNo=&PageSize=7
明德國小配合行政院農委會農糧署辦理深度米食推廣教育─學童種稻體驗,今年在學校的中庭草地上,建立了一片屬於明德國小師生的水稻田。秧苗從三月四日星期四插秧算起,到今天七月三日星期六已經接近四個月的稻田裡是結實纍纍充滿著金黃色的稻穗。
稻子在這四個月的生命歷程,經過了鴨稻共生的有機栽種,小朋友的人工除蟲、除草和實地的體驗和觀察水稻的成長歷程,讓這得來不易的金黃稻穗充滿的感恩與感動。雙手親自下田插秧,體驗稻子成長的完整歷程,到現在要親手收割,相信這會是一份屬於生命教育的完整體驗。
收割典禮前舉行祭拜土地公的儀式,由校長恭讀祝文及與會來賓一起祭拜,感謝天、感謝地讓這一片泱泱水田可以豐收。之後明德國小直笛團小朋友更現場演奏「農村酒歌」來增添歡欣氣氛。
明德國小的志工團在這一場饗宴中全力支持,志工媽媽、爸爸們在小朋友下田收割時也正準備著香濃好喝的自製米漿。現場濃濃的米漿味,洋溢著稻田四周,隆隆的果汁機聲,似乎也在慶賀著這歡欣的日子。
典禮後邀請在場的民意代表、及社區里長和家長及三、四、五年級學生共同下田收割。學校邀請美濃產銷班班長曾啟尚老師說明收割方式,並現場解說傳統脫穀機的使用,小朋友將在老師的指導下親手以鐮刀割稻並使用傳統脫穀機脫穀,讓明德國小師生可以再次體驗舊有的農村文化。稻穀最後將平均的灑在操場旁的教學平台上來進行曬穀,暑假再進行碾米及分裝。最後登場的是在視聽教室的「認識發芽米」講座,邀請高雄區農業改良場的郭同慶博士來解說什麼是發芽米及製作流程,郭博士更是現場用電鍋煮起發芽米,讓與會的師生、來賓一同品嚐。五年一班李冠穎說,志工媽媽們的創意米漿有芝麻口味,喝起來真是與眾不同,只有一個字來形容,就是「讚」!
學務主任吳峯森表示,從學期初的插秧到學期末的稻米收割,這個學期讓學童有了一個全新的生命體驗學習,也讓學童藉由親手踩泥巴、插秧、收割、脫穀去體驗「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的真諦。
校長馮綉雯表示,連續四個月的種稻體驗活動,從3月4日插秧開始,學校安排一連串的教學課程。結合自然科的稻米生態觀察和鴨間稻觀察,結合國語的憫農詩教學,結合藝術與人文領域的寫生創作和「農村酒歌」的直笛教學,結合社會科的農村文化教學,結合教學參觀日的創意米食秀等等,到今天7月3日的收割、脫穀、曬穀一連串的課程,都讓學童們一起來學習稻子彎腰謙卑的精神。這是一種全新的生命體驗,為明德注入了另一道活水,豐富的學校課程和體驗。
http://www.10000.tw/?p=9833
明德國小學童種稻體驗 歡喜收割 2010年07月04日第09版第041則新聞
【記者李聿芸/高雄報導】左營區明德國小配合行政院農委會農糧署辦理深度米食推廣教育學童種稻體驗,昨天舉行收割典禮祭拜土地公的儀式,由校長馮綉雯恭讀祝文及與會來賓一起祭拜,感謝天、感謝地讓這一片泱泱水田可以豐收,隨後明德國小直笛團小朋友更現場演奏「農村酒歌」來增添歡欣氣氛。
http://www.5550555.com/chinanews/2010/07/03/09/041.php?news_no=2010070309041&screen_width=1600&screen_height=1200&sunny=&sunny_wtt=
新聞標題 : 高市明德國小推廣種稻體驗「讓我們歡欣收割慶豐收」
記者/陳冠喬報導
明德國小配合行政院農委會農糧署辦理深度米食推廣教育--學童種稻體驗,今年在學校的中庭草地上,建立了一片屬於明德國小師生的水稻田。秧苗從三月四日星期四插秧算起,到今天七月三日星期六已經接近四個月的稻田裡是結實纍纍充滿著金黃色的稻穗。稻子在這四個月的生命歷程,經過了鴨稻共生的有機栽種,小朋友的人工除蟲、除草和實地的體驗和觀察水稻的成長歷程,讓這得來不易的金黃稻穗充滿的感恩與感動。雙手親自下田插秧,體驗稻子成長的完整歷程,到現在要親手收割,相信這會是一份屬於生命教育的完整體驗。
收割典禮前舉行祭拜土地公的儀式,由校長恭讀祝文及與會來賓一起祭拜,感謝天、感謝地讓這一片泱泱水田可以豐收。之後明德國小直笛團小朋友更現場演奏「農村酒歌」來增添歡欣氣氛。
明德國小的志工團在這一場饗宴中全力支持,志工媽媽、爸爸們在小朋友下田收割時也正準備著香濃好喝的自製米漿。現場濃濃的米漿味,洋溢著稻田四周,隆隆的果汁機聲,似乎也在慶賀著這歡欣的日子。
典禮後邀請在場的民意代表、及社區里長和家長及三、四、五年級學生共同下田收割。學校邀請美濃產銷班班長曾啟尚老師說明收割方式,並現場解說傳統脫穀機的使用,小朋友將在老師的指導下親手以鐮刀割稻並使用傳統脫穀機脫穀,讓明德國小師生可以再次體驗舊有的農村文化。稻穀最後將平均的灑在操場旁的教學平台上來進行曬穀,暑假再進行碾米及分裝。最後登場的是在視聽教室的「認識發芽米」講座,邀請高雄區農業改良場的郭同慶博士來解說什麼是發芽米及製作流程,郭博士更是現場用電鍋煮起發芽米,讓與會的師生、來賓一同品嚐。
http://www.mmlnews.com/shownews.asp?pid=P990701013&PageNo=&PageSize=7
2010年5月3日 星期一
2010年4月21日 星期三
城鄉交流 東竹明德相見歡 網路新聞
20100421 千里情緣一線牽.城鄉筆友相見歡,一場「橫跨中央山脈」的交流
http://www.10000.tw/?p=7408
Submitted by admin on 2010/04/21 – 20:22:19No Comment.從魚雁往返(真的提筆寫信),到面對面交流,高雄市明德國小六年級小朋友與花蓮縣富里鄉東竹國小六年級小朋友,建立深厚友誼,也讓彼此的世界更開闊,這場「橫 跨中央山脈」的交流已悄悄進行一年了。
高雄市明德國小六年級小朋友日前歡喜迎接遠自花蓮縣富里鄉東竹國小來的朋友,來前學生們滿心期盼,來時雙方歡樂之心溢於言表。兩校學生除了互相介紹校園環境,更舉辦團康活動及有獎徵答競賽,進行城鄉交流外。
一年前,在雙方老師彼此認識的機緣下,老師們突發奇想,認為既然都是教六年級,而且又分處台灣東西部,文化環境造成的差異是很好的學習動力,因此老師們決定讓兩班學生交流,相互了解城鄉不同的生活,就這樣促成了「橫跨中央山脈」一系列教學活動。
首先學生們利用抽籤方式決定自己的筆友,且配合每次不同的主題寫信,例如:新詩仿作、互贈剪貼文章和卡片給筆友、及學習書寫明信片…等;兩班藉由書信的往來,互相分享兩地的大小事,再加上小朋友們想對自己筆友們所說的話。
對於習慣使用電子信箱的現代學生而言,大多都是第一次寫信,老師也藉機複習信件格式及用語。小朋友們每次都很期盼筆友的來信與下一次的回覆,常常詢問老師什麼時候還要寫信以及筆友是否回信。從生疏到熟練,大家不僅學習到如何寫信,也間接的提升語文寫作能力,增進兩校的情誼。都市小朋友們也了解到東部小朋友的生活狀況、環境與想法。讓身處東部與西部的學生了解彼此的環境與想法。
後來,老師們又建立了一個讀報網,除了可以看到兩班的讀報活動成果、照片,小朋友們也可以在留言板上發表他們的感想。同時,兩班的班網亦成為了雙方的交流平台。
等待已久的這一刻終於來臨,東竹國小學生在明德國小小朋友歡迎下抵校,地主學校「班級節奏樂隊」演奏「歡樂頌」熱烈迎接,接著雙方利用投影片進行各自校園介紹。之後的校園巡禮和團康活動,更是把氣氛帶到最高潮。最後,在雙方學生互贈禮物及大合照見證下,結束這次城鄉交流之旅,大家都收穫滿滿,特別是終於看到交往已久的筆友更開心。
明德國小董家和及李佳芳同學表示,透過這次活動,讓大家有機會結交遠方的朋友,真棒!東竹國小的陳儀鳳和邱雅韓小朋友也說,這次交筆友的活動,不僅訓練了寫作能力,更讓大家畢生難忘
明德國小鍾承恩老師說,藉由參訪活動,大大增進兩校學生情誼。東竹國小謝佳媛老師表示,藉由參訪活動,除可促成文化的交流與體驗外,配合讀報活動實施語文教學,更可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
明德國小學務主任吳峯森表示,東竹國小帶來的拌手禮是學生自己親手種得「富麗米」,一小袋米卻包含無限友誼,也呼應了明德國小正在推廣的深度米食教育,讓稻米為彼此搭起一道友誼的橋樑。明德國小校長馮綉雯說,書信往返讓兩所位於島上東西部學校的學生們,心胸及視野更廣闊,未來考慮利用視訊會議的方式,讓學生能更直接交流意見。
附註:兩班交流平台之網址為:http://www.wretch.cc/blog/DJMDNIE
明德國小與花蓮東竹國小以書信建立友誼
民眾日報
http://www.thecommonsdaily.tw/2010/04/0421/KKP/kkp01-06.htm
【記者吳峙嵩高雄報導】高雄市明德國小六年級小朋友與花蓮縣富里鄉東竹國小六年級小朋友,透過從魚雁往返,以書信建立深厚友誼,也讓彼此的世界更開闊,這場「橫跨中央山脈」的交流,已悄悄進行一年了。
明德國小六年級小朋友,日前歡喜迎接遠自花蓮縣富里鄉東竹國小來的朋友,學生們滿心期盼,雙方歡樂之心溢於言表。兩校學生除了互相介紹校園環境,更舉辦團康活動及有獎徵答競賽,進行城鄉交流外。
其實,一年前,在雙方老師彼此認識的機緣下,突發奇想,認為既然都是教六年級,而且又分處台灣東西部,文化環境造成的差異,是很好的學習動力。當下決定,讓兩班學生交流,相互了解城鄉不同的生活,就這樣促成了「橫跨中央山脈」一系列教學活動。
學生利用抽籤方式,決定自己的筆友,且配合每次不同的主題寫信,例如新詩仿作、互贈剪貼文章和卡片給筆友及學習書寫明信片等。兩班藉由書信的往來,互相分享兩地的大小事,再加上小朋友們想對自己筆友們所說的話。
對於習慣使用電子信箱的現代學生而言,大多都是第一次寫信,老師也藉機複習信件格式及用語。小朋友們每次都很期盼筆友的來信與下一次的回覆,常常詢問老師什麼時候還要寫信以及筆友是否回信。
大家從生疏到熟練,大家不僅學習到如何寫信,也間接的提升語文寫作能力,增進兩校的情誼。都市小朋友們也了解到東部小朋友的生活狀況、環境與想法。讓身處東部與西部的學生了解彼此的環境與想法。
後來,老師們又建立了一個讀報網,除了可以看到兩班的讀報活動成果、照片,小朋友們也可以在留言板上發表他們的感想。同時,兩班的班網,亦成為雙方的交流平台。
等待已久的見面這一刻,終於來臨,東竹國小學生在明德國小小朋友歡迎下抵校,地主學校「班級節奏樂隊」,演奏「歡樂頌」熱烈迎接,接著雙方利用投影片進行各自校園介紹。
明德國小董家和及李佳芳同學表示,透過這次活動,讓大家有機會結交遠方的朋友,「真棒」。東竹國小的陳儀鳳和邱雅韓小朋友也說,這次交筆友的活動,不僅訓練了寫作能力,更讓大家畢生難忘。
城鄉國小筆友相見歡 台灣時報
http://www.twtimes.com.tw/html/modules/news/article.php?storyid=92445
發表人 admin 於 2010/4/22 0:10:00 (5 )
〔記者呂珮琍高雄報導〕高雄市明德國小六年級小朋友與花蓮縣富里鄉東竹國小六年級小朋友,建立深厚友誼,也讓彼此的世界更開闊,這場「橫 跨......
〔記者呂珮琍高雄報導〕高雄市明德國小六年級小朋友與花蓮縣富里鄉東竹國小六年級小朋友,建立深厚友誼,也讓彼此的世界更開闊,這場「橫 跨中央山脈」的交流已悄悄進行一年。
一年前,在雙方老師彼此認識的機緣下,老師們突發奇想,認為既然都是教六年級,又分處台灣東西部,文化環境造成的差異是很好的學習動力,老師們決定讓兩班學生交流,相互了解城鄉不同的生活,就這樣促成「橫跨中央山脈」一系列教學活動。
學生們利用抽籤方式決定自己的筆友,且配合每次不同的主題寫信,如新詩仿作、互贈剪貼文章和卡片給筆友及學習書寫明信片等;兩班藉由書信的往來,互相分享兩地的大小事及貼心話。
學生們大多首次寫信,老師也藉機複習信件格式及用語,小朋友們很期盼筆友的來信,常常詢問老師什麼時候還要寫信及筆友是否回信。從生疏到熟練,大家不僅學習到如何寫信,也間接的提升語文寫作能力,增進兩校的情誼。
此後,老師們建立一個讀報網,可看到兩班的讀報活動成果、照片,成了雙方的交流平台。
明德國小老師鍾承恩說,藉由參訪活動,大大增進兩校學生情誼。東竹國小謝佳媛老師表示,藉由參訪可促成文化的交流與體驗外,配合讀報活動實施語文教學,更可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
明德國小校長馮(●糸秀)雯說,書信往返讓兩所位於島上東西部學校的學生們,心胸及視野更廣闊,未來考慮利用視訊會議的方式,讓學生能更直接交流意見。
讀報交筆友 體認城鄉差異 國語日報
(2010/4/18)
http://www.mdnkids.com/info/news/content.asp?Serial_NO=66663
莊舒仲/高雄報導
千里情緣一線牽,讀報筆友相見歡。高雄市明德國小和花蓮縣東竹國小兩校,學童利用書信和網路,分享校園生活,更利用國語日報進行團康活動和有獎徵答競賽。活動起因是,兩校都有國語日報讀報教育實驗班,加上教師彼此認識,決定橫越中央山脈,展開網路城鄉交流,了解東西部文化的差異。
兩校讀報班學童先以抽籤方式決定校外筆友,再配合各種主題通信,像是新詩仿作、互贈剪貼文章和卡片,以及學習書寫明信片等,分享兩地大小事,有時也會和好友訴說心底話。
教師還建立讀報網,分享兩班讀報成果,學童也可以留言發表感想,這也成了兩班交流的班網。教師打算日後利用視訊會議,讓學生在課堂上直接交流。
明德國小校長馮雯說,書信加上網路往來,促使東、西部學生了解眷村和農村文化,達到城鄉交流目的,也拓展視野。明德國小教師鍾承恩指出,學童習慣發電子信,寫信還是第一次,不但學習寫信的格式和用語,也藉此增加兩校學生的友誼,甚至開始期盼筆友是否來信。
日前東竹國小畢旅到高雄,兩名教師安排小筆友見面,學童從害羞到熟悉,最後還不捨的相約到學校見面。明德國小小六生董家和、李佳芳表示,東竹國小校園很美,充滿農村風味,學童也都很懂得種稻,透過通信可以學到很多技巧。東竹國小六年級陳儀鳳、邱雅韓說:「從通信的照片和信件中,看到明德國小有班級樂隊和相聲活動,這都是我們從沒見過的﹐希望班上也能成立。」
圖說:東、西部國語日報讀報教育實驗班的小筆友相見歡,並利用疊報紙團康遊戲,增加情感。攝影/莊舒仲
新聞標題 : 千里情緣一線牽.城鄉筆友相見歡一場「橫跨中央山脈」交流
記者/陳冠喬報導
http://www.mmlnews.com/shownews.asp?pid=P990421005&PageNo=&PageSize=7
從魚雁往返(真的提筆寫信),到面對面交流,高雄市明德國小六年級小朋友與花蓮縣富里鄉東竹國小六年級小朋友,建立深厚友誼,也讓彼此的世界更開闊,這場「橫 跨中央山脈」的交流已悄悄進行一年了。
高雄市明德國小六年級小朋友日前歡喜迎接遠自花蓮縣富里鄉東竹國小來的朋友,來前學生們滿心期盼,來時雙方歡樂之心溢於言表。兩校學生除了互相介紹校園環境,更舉辦團康活動及有獎徵答競賽,進行城鄉交流外。
一年前,在雙方老師彼此認識的機緣下,老師們突發奇想,認為既然都是教六年級,而且又分處台灣東西部,文化環境造成的差異是很好的學習動力,因此老師們決定讓兩班學生交流,相互了解城鄉不同的生活,就這樣促成了「橫跨中央山脈」一系列教學活動。
首先學生們利用抽籤方式決定自己的筆友,且配合每次不同的主題寫信,例如:新詩仿作、互贈剪貼文章和卡片給筆友、及學習書寫明信片…等;兩班藉由書信的往來,互相分享兩地的大小事,再加上小朋友們想對自己筆友們所說的話。
對於習慣使用電子信箱的現代學生而言,大多都是第一次寫信,老師也藉機複習信件格式及用語。小朋友們每次都很期盼筆友的來信與下一次的回覆,常常詢問老師什麼時候還要寫信以及筆友是否回信。從生疏到熟練,大家不僅學習到如何寫信,也間接的提升語文寫作能力,增進兩校的情誼。都市小朋友們也了解到東部小朋友的生活狀況、環境與想法。讓身處東部與西部的學生了解彼此的環境與想法。
後來,老師們又建立了一個讀報網,除了可以看到兩班的讀報活動成果、照片,小朋友們也可以在留言板上發表他們的感想。同時,兩班的班網亦成為了雙方的交流平台。
等待已久的這一刻終於來臨,東竹國小學生在明德國小小朋友歡迎下抵校,地主學校「班級節奏樂隊」演奏「歡樂頌」熱烈迎接,接著雙方利用投影片進行各自校園介紹。之後的校園巡禮和團康活動,更是把氣氛帶到最高潮。最後,在雙方學生互贈禮物及大合照見證下,結束這次城鄉交流之旅,大家都收穫滿滿,特別是終於看到交往已久的筆友更開心。
明德國小董家和及李佳芳同學表示,透過這次活動,讓大家有機會結交遠方的朋友,真棒!東竹國小的陳儀鳳和邱雅韓小朋友也說,這次交筆友的活動,不僅訓練了寫作能力,更讓大家畢生難忘。
明德國小鍾承恩老師說,藉由參訪活動,大大增進兩校學生情誼。東竹國小謝佳媛老師表示,藉由參訪活動,除可促成文化的交流與體驗外,配合讀報活動實施語文教學,更可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
明德國小學務主任吳峯森表示,東竹國小帶來的拌手禮是學生自己親手種得「富麗米」,一小袋米卻包含無限友誼,也呼應了明德國小正在推廣的深度米食教育,讓稻米為彼此搭起一道友誼的橋樑。明德國小校長馮綉雯說,書信往返讓兩所位於島上東西部學校的學生們,心胸及視野更廣闊,未來考慮利用視訊會議的方式,讓學生能更直接交流意見。
附註:兩班交流平台之網址為:http://www.wretch.cc/blog/DJMDNIE
099/04/21
明德國小小六城鄉交流 很另類
真晨報 2010年04月26日第09版第030則新聞
【記者李敏文/高雄報導】從魚雁往返(提筆寫信),到面對面交流,高雄市明德國小六年級小朋友與花蓮縣富里鄉東竹國小六年級小朋友,建立深厚友誼,也讓彼此的世界更開闊,這場「橫跨中央山脈」的交流已悄悄進行一年了。
高雄市明德國小六年級小朋友日前歡喜迎接遠自花蓮縣富里鄉東竹國小來的朋友,來前學生們滿心期盼,來時雙方歡樂之心溢於言表。兩校學生除了互相介紹校園環境,更舉辦團康活動及有獎徵答競賽,進行城鄉交流。
一年前,在雙方老師彼此認識的機緣下,老師們突發奇想,認為既然都是教六年級,而且又分處台灣東西部,文化環境造成的差異是很好的學習動力,因此老師們決定讓兩班學生交流,相互了解城鄉不同的生活,就這樣促成了「橫跨中央山脈」一系列教學活動。
首先學生們利用抽籤方式決定自己的筆友,且配合每次不同的主題寫信,例如:新詩仿作、互贈剪貼文章和卡片給筆友、及學習書寫明信片…等;兩班藉由書信的往來,互相分享兩地的大小事,再加上小朋友們想對自己筆友們所說的話。
對於習慣使用電子信箱的現代學生而言,大多都是第一次寫信,老師也藉機複習信件格式及用語。小朋友們每次都很期盼筆友的來信與下一次的回覆,常常詢問老師什麼時候還要寫信以及筆友是否回信。從生疏到熟練,大家不僅學習到如何寫信,也間接的提升語文寫作能力,增進兩校的情誼。都市小朋友們也了解到東部小朋友的生活狀況、環境與想法。讓身處東部與西部的學生了解彼此的環境與想法。
後來,老師們又建立了一個讀報網,除了可以看到兩班的讀報活動成果、照片,小朋友們也可以在留言板上發表他們的感想。同時,兩班的班網亦成為了雙方的交流平台。
明德國小董家和及李佳芳同學表示,透過活動讓大家有機會結交遠方的朋友,真棒!東竹國小的陳儀鳳和邱雅韓小朋友也說,這次交筆友的活動,不僅訓練了寫作能力,更讓大家畢生難忘。
學務主任吳峯森表示,東竹國小帶來的伴手禮是學生自己親手種的「富麗米」,一小袋米卻包含無限友誼,也呼應了明德國小正在推廣的深度米食教育,讓稻米為彼此搭起一座友誼的橋樑。
明德國小校長馮綉雯說,書信往返讓兩所位於島上東西部學校的學生們,心胸及視野更廣闊,未來考慮利用視訊會議的方式,讓學生能更直接交流意見。
http://www.10000.tw/?p=7408
Submitted by admin on 2010/04/21 – 20:22:19No Comment.從魚雁往返(真的提筆寫信),到面對面交流,高雄市明德國小六年級小朋友與花蓮縣富里鄉東竹國小六年級小朋友,建立深厚友誼,也讓彼此的世界更開闊,這場「橫 跨中央山脈」的交流已悄悄進行一年了。
高雄市明德國小六年級小朋友日前歡喜迎接遠自花蓮縣富里鄉東竹國小來的朋友,來前學生們滿心期盼,來時雙方歡樂之心溢於言表。兩校學生除了互相介紹校園環境,更舉辦團康活動及有獎徵答競賽,進行城鄉交流外。
一年前,在雙方老師彼此認識的機緣下,老師們突發奇想,認為既然都是教六年級,而且又分處台灣東西部,文化環境造成的差異是很好的學習動力,因此老師們決定讓兩班學生交流,相互了解城鄉不同的生活,就這樣促成了「橫跨中央山脈」一系列教學活動。
首先學生們利用抽籤方式決定自己的筆友,且配合每次不同的主題寫信,例如:新詩仿作、互贈剪貼文章和卡片給筆友、及學習書寫明信片…等;兩班藉由書信的往來,互相分享兩地的大小事,再加上小朋友們想對自己筆友們所說的話。
對於習慣使用電子信箱的現代學生而言,大多都是第一次寫信,老師也藉機複習信件格式及用語。小朋友們每次都很期盼筆友的來信與下一次的回覆,常常詢問老師什麼時候還要寫信以及筆友是否回信。從生疏到熟練,大家不僅學習到如何寫信,也間接的提升語文寫作能力,增進兩校的情誼。都市小朋友們也了解到東部小朋友的生活狀況、環境與想法。讓身處東部與西部的學生了解彼此的環境與想法。
後來,老師們又建立了一個讀報網,除了可以看到兩班的讀報活動成果、照片,小朋友們也可以在留言板上發表他們的感想。同時,兩班的班網亦成為了雙方的交流平台。
等待已久的這一刻終於來臨,東竹國小學生在明德國小小朋友歡迎下抵校,地主學校「班級節奏樂隊」演奏「歡樂頌」熱烈迎接,接著雙方利用投影片進行各自校園介紹。之後的校園巡禮和團康活動,更是把氣氛帶到最高潮。最後,在雙方學生互贈禮物及大合照見證下,結束這次城鄉交流之旅,大家都收穫滿滿,特別是終於看到交往已久的筆友更開心。
明德國小董家和及李佳芳同學表示,透過這次活動,讓大家有機會結交遠方的朋友,真棒!東竹國小的陳儀鳳和邱雅韓小朋友也說,這次交筆友的活動,不僅訓練了寫作能力,更讓大家畢生難忘
明德國小鍾承恩老師說,藉由參訪活動,大大增進兩校學生情誼。東竹國小謝佳媛老師表示,藉由參訪活動,除可促成文化的交流與體驗外,配合讀報活動實施語文教學,更可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
明德國小學務主任吳峯森表示,東竹國小帶來的拌手禮是學生自己親手種得「富麗米」,一小袋米卻包含無限友誼,也呼應了明德國小正在推廣的深度米食教育,讓稻米為彼此搭起一道友誼的橋樑。明德國小校長馮綉雯說,書信往返讓兩所位於島上東西部學校的學生們,心胸及視野更廣闊,未來考慮利用視訊會議的方式,讓學生能更直接交流意見。
附註:兩班交流平台之網址為:http://www.wretch.cc/blog/DJMDNIE
明德國小與花蓮東竹國小以書信建立友誼
民眾日報
http://www.thecommonsdaily.tw/2010/04/0421/KKP/kkp01-06.htm
【記者吳峙嵩高雄報導】高雄市明德國小六年級小朋友與花蓮縣富里鄉東竹國小六年級小朋友,透過從魚雁往返,以書信建立深厚友誼,也讓彼此的世界更開闊,這場「橫跨中央山脈」的交流,已悄悄進行一年了。
明德國小六年級小朋友,日前歡喜迎接遠自花蓮縣富里鄉東竹國小來的朋友,學生們滿心期盼,雙方歡樂之心溢於言表。兩校學生除了互相介紹校園環境,更舉辦團康活動及有獎徵答競賽,進行城鄉交流外。
其實,一年前,在雙方老師彼此認識的機緣下,突發奇想,認為既然都是教六年級,而且又分處台灣東西部,文化環境造成的差異,是很好的學習動力。當下決定,讓兩班學生交流,相互了解城鄉不同的生活,就這樣促成了「橫跨中央山脈」一系列教學活動。
學生利用抽籤方式,決定自己的筆友,且配合每次不同的主題寫信,例如新詩仿作、互贈剪貼文章和卡片給筆友及學習書寫明信片等。兩班藉由書信的往來,互相分享兩地的大小事,再加上小朋友們想對自己筆友們所說的話。
對於習慣使用電子信箱的現代學生而言,大多都是第一次寫信,老師也藉機複習信件格式及用語。小朋友們每次都很期盼筆友的來信與下一次的回覆,常常詢問老師什麼時候還要寫信以及筆友是否回信。
大家從生疏到熟練,大家不僅學習到如何寫信,也間接的提升語文寫作能力,增進兩校的情誼。都市小朋友們也了解到東部小朋友的生活狀況、環境與想法。讓身處東部與西部的學生了解彼此的環境與想法。
後來,老師們又建立了一個讀報網,除了可以看到兩班的讀報活動成果、照片,小朋友們也可以在留言板上發表他們的感想。同時,兩班的班網,亦成為雙方的交流平台。
等待已久的見面這一刻,終於來臨,東竹國小學生在明德國小小朋友歡迎下抵校,地主學校「班級節奏樂隊」,演奏「歡樂頌」熱烈迎接,接著雙方利用投影片進行各自校園介紹。
明德國小董家和及李佳芳同學表示,透過這次活動,讓大家有機會結交遠方的朋友,「真棒」。東竹國小的陳儀鳳和邱雅韓小朋友也說,這次交筆友的活動,不僅訓練了寫作能力,更讓大家畢生難忘。
城鄉國小筆友相見歡 台灣時報
http://www.twtimes.com.tw/html/modules/news/article.php?storyid=92445
發表人 admin 於 2010/4/22 0:10:00 (5 )
〔記者呂珮琍高雄報導〕高雄市明德國小六年級小朋友與花蓮縣富里鄉東竹國小六年級小朋友,建立深厚友誼,也讓彼此的世界更開闊,這場「橫 跨......
〔記者呂珮琍高雄報導〕高雄市明德國小六年級小朋友與花蓮縣富里鄉東竹國小六年級小朋友,建立深厚友誼,也讓彼此的世界更開闊,這場「橫 跨中央山脈」的交流已悄悄進行一年。
一年前,在雙方老師彼此認識的機緣下,老師們突發奇想,認為既然都是教六年級,又分處台灣東西部,文化環境造成的差異是很好的學習動力,老師們決定讓兩班學生交流,相互了解城鄉不同的生活,就這樣促成「橫跨中央山脈」一系列教學活動。
學生們利用抽籤方式決定自己的筆友,且配合每次不同的主題寫信,如新詩仿作、互贈剪貼文章和卡片給筆友及學習書寫明信片等;兩班藉由書信的往來,互相分享兩地的大小事及貼心話。
學生們大多首次寫信,老師也藉機複習信件格式及用語,小朋友們很期盼筆友的來信,常常詢問老師什麼時候還要寫信及筆友是否回信。從生疏到熟練,大家不僅學習到如何寫信,也間接的提升語文寫作能力,增進兩校的情誼。
此後,老師們建立一個讀報網,可看到兩班的讀報活動成果、照片,成了雙方的交流平台。
明德國小老師鍾承恩說,藉由參訪活動,大大增進兩校學生情誼。東竹國小謝佳媛老師表示,藉由參訪可促成文化的交流與體驗外,配合讀報活動實施語文教學,更可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
明德國小校長馮(●糸秀)雯說,書信往返讓兩所位於島上東西部學校的學生們,心胸及視野更廣闊,未來考慮利用視訊會議的方式,讓學生能更直接交流意見。
讀報交筆友 體認城鄉差異 國語日報
(2010/4/18)
http://www.mdnkids.com/info/news/content.asp?Serial_NO=66663
莊舒仲/高雄報導
千里情緣一線牽,讀報筆友相見歡。高雄市明德國小和花蓮縣東竹國小兩校,學童利用書信和網路,分享校園生活,更利用國語日報進行團康活動和有獎徵答競賽。活動起因是,兩校都有國語日報讀報教育實驗班,加上教師彼此認識,決定橫越中央山脈,展開網路城鄉交流,了解東西部文化的差異。
兩校讀報班學童先以抽籤方式決定校外筆友,再配合各種主題通信,像是新詩仿作、互贈剪貼文章和卡片,以及學習書寫明信片等,分享兩地大小事,有時也會和好友訴說心底話。
教師還建立讀報網,分享兩班讀報成果,學童也可以留言發表感想,這也成了兩班交流的班網。教師打算日後利用視訊會議,讓學生在課堂上直接交流。
明德國小校長馮雯說,書信加上網路往來,促使東、西部學生了解眷村和農村文化,達到城鄉交流目的,也拓展視野。明德國小教師鍾承恩指出,學童習慣發電子信,寫信還是第一次,不但學習寫信的格式和用語,也藉此增加兩校學生的友誼,甚至開始期盼筆友是否來信。
日前東竹國小畢旅到高雄,兩名教師安排小筆友見面,學童從害羞到熟悉,最後還不捨的相約到學校見面。明德國小小六生董家和、李佳芳表示,東竹國小校園很美,充滿農村風味,學童也都很懂得種稻,透過通信可以學到很多技巧。東竹國小六年級陳儀鳳、邱雅韓說:「從通信的照片和信件中,看到明德國小有班級樂隊和相聲活動,這都是我們從沒見過的﹐希望班上也能成立。」
圖說:東、西部國語日報讀報教育實驗班的小筆友相見歡,並利用疊報紙團康遊戲,增加情感。攝影/莊舒仲
新聞標題 : 千里情緣一線牽.城鄉筆友相見歡一場「橫跨中央山脈」交流
記者/陳冠喬報導
http://www.mmlnews.com/shownews.asp?pid=P990421005&PageNo=&PageSize=7
從魚雁往返(真的提筆寫信),到面對面交流,高雄市明德國小六年級小朋友與花蓮縣富里鄉東竹國小六年級小朋友,建立深厚友誼,也讓彼此的世界更開闊,這場「橫 跨中央山脈」的交流已悄悄進行一年了。
高雄市明德國小六年級小朋友日前歡喜迎接遠自花蓮縣富里鄉東竹國小來的朋友,來前學生們滿心期盼,來時雙方歡樂之心溢於言表。兩校學生除了互相介紹校園環境,更舉辦團康活動及有獎徵答競賽,進行城鄉交流外。
一年前,在雙方老師彼此認識的機緣下,老師們突發奇想,認為既然都是教六年級,而且又分處台灣東西部,文化環境造成的差異是很好的學習動力,因此老師們決定讓兩班學生交流,相互了解城鄉不同的生活,就這樣促成了「橫跨中央山脈」一系列教學活動。
首先學生們利用抽籤方式決定自己的筆友,且配合每次不同的主題寫信,例如:新詩仿作、互贈剪貼文章和卡片給筆友、及學習書寫明信片…等;兩班藉由書信的往來,互相分享兩地的大小事,再加上小朋友們想對自己筆友們所說的話。
對於習慣使用電子信箱的現代學生而言,大多都是第一次寫信,老師也藉機複習信件格式及用語。小朋友們每次都很期盼筆友的來信與下一次的回覆,常常詢問老師什麼時候還要寫信以及筆友是否回信。從生疏到熟練,大家不僅學習到如何寫信,也間接的提升語文寫作能力,增進兩校的情誼。都市小朋友們也了解到東部小朋友的生活狀況、環境與想法。讓身處東部與西部的學生了解彼此的環境與想法。
後來,老師們又建立了一個讀報網,除了可以看到兩班的讀報活動成果、照片,小朋友們也可以在留言板上發表他們的感想。同時,兩班的班網亦成為了雙方的交流平台。
等待已久的這一刻終於來臨,東竹國小學生在明德國小小朋友歡迎下抵校,地主學校「班級節奏樂隊」演奏「歡樂頌」熱烈迎接,接著雙方利用投影片進行各自校園介紹。之後的校園巡禮和團康活動,更是把氣氛帶到最高潮。最後,在雙方學生互贈禮物及大合照見證下,結束這次城鄉交流之旅,大家都收穫滿滿,特別是終於看到交往已久的筆友更開心。
明德國小董家和及李佳芳同學表示,透過這次活動,讓大家有機會結交遠方的朋友,真棒!東竹國小的陳儀鳳和邱雅韓小朋友也說,這次交筆友的活動,不僅訓練了寫作能力,更讓大家畢生難忘。
明德國小鍾承恩老師說,藉由參訪活動,大大增進兩校學生情誼。東竹國小謝佳媛老師表示,藉由參訪活動,除可促成文化的交流與體驗外,配合讀報活動實施語文教學,更可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
明德國小學務主任吳峯森表示,東竹國小帶來的拌手禮是學生自己親手種得「富麗米」,一小袋米卻包含無限友誼,也呼應了明德國小正在推廣的深度米食教育,讓稻米為彼此搭起一道友誼的橋樑。明德國小校長馮綉雯說,書信往返讓兩所位於島上東西部學校的學生們,心胸及視野更廣闊,未來考慮利用視訊會議的方式,讓學生能更直接交流意見。
附註:兩班交流平台之網址為:http://www.wretch.cc/blog/DJMDNIE
099/04/21
明德國小小六城鄉交流 很另類
真晨報 2010年04月26日第09版第030則新聞
【記者李敏文/高雄報導】從魚雁往返(提筆寫信),到面對面交流,高雄市明德國小六年級小朋友與花蓮縣富里鄉東竹國小六年級小朋友,建立深厚友誼,也讓彼此的世界更開闊,這場「橫跨中央山脈」的交流已悄悄進行一年了。
高雄市明德國小六年級小朋友日前歡喜迎接遠自花蓮縣富里鄉東竹國小來的朋友,來前學生們滿心期盼,來時雙方歡樂之心溢於言表。兩校學生除了互相介紹校園環境,更舉辦團康活動及有獎徵答競賽,進行城鄉交流。
一年前,在雙方老師彼此認識的機緣下,老師們突發奇想,認為既然都是教六年級,而且又分處台灣東西部,文化環境造成的差異是很好的學習動力,因此老師們決定讓兩班學生交流,相互了解城鄉不同的生活,就這樣促成了「橫跨中央山脈」一系列教學活動。
首先學生們利用抽籤方式決定自己的筆友,且配合每次不同的主題寫信,例如:新詩仿作、互贈剪貼文章和卡片給筆友、及學習書寫明信片…等;兩班藉由書信的往來,互相分享兩地的大小事,再加上小朋友們想對自己筆友們所說的話。
對於習慣使用電子信箱的現代學生而言,大多都是第一次寫信,老師也藉機複習信件格式及用語。小朋友們每次都很期盼筆友的來信與下一次的回覆,常常詢問老師什麼時候還要寫信以及筆友是否回信。從生疏到熟練,大家不僅學習到如何寫信,也間接的提升語文寫作能力,增進兩校的情誼。都市小朋友們也了解到東部小朋友的生活狀況、環境與想法。讓身處東部與西部的學生了解彼此的環境與想法。
後來,老師們又建立了一個讀報網,除了可以看到兩班的讀報活動成果、照片,小朋友們也可以在留言板上發表他們的感想。同時,兩班的班網亦成為了雙方的交流平台。
明德國小董家和及李佳芳同學表示,透過活動讓大家有機會結交遠方的朋友,真棒!東竹國小的陳儀鳳和邱雅韓小朋友也說,這次交筆友的活動,不僅訓練了寫作能力,更讓大家畢生難忘。
學務主任吳峯森表示,東竹國小帶來的伴手禮是學生自己親手種的「富麗米」,一小袋米卻包含無限友誼,也呼應了明德國小正在推廣的深度米食教育,讓稻米為彼此搭起一座友誼的橋樑。
明德國小校長馮綉雯說,書信往返讓兩所位於島上東西部學校的學生們,心胸及視野更廣闊,未來考慮利用視訊會議的方式,讓學生能更直接交流意見。
2010年4月20日 星期二
2010年4月19日 星期一
2010年4月14日 星期三
東竹、明德筆友相見歡,富麗米來作伴(新聞稿)
千里情緣一線牽
高雄市明德國小六年級小朋友,日前喜迎遠來自花蓮縣富里鄉東竹國小六年級的小朋友,學生們期盼與歡樂之心意於言表。兩班除了互相介紹校園環境,進行城鄉交流外,更利用國語日報進行團康活動及有獎徵答競賽。此項活動源於兩班皆為國語日報實驗班,加上雙方老師的用心下,促成了「橫越中央山脈」的一系列教學活動。其實兩班的老師彼此認識,一年前,兩班的老師突發奇想,既然都是教六年級,而且又是分處台灣東西部,文化環境所造成的差異,老師們決定讓兩班學生了解城鄉不同的生活。
字字珠機
首先學生們利用抽籤的方式決定自己的筆友,且配合每次不同的主題寫信,例如:新詩仿作、互贈剪貼文章和卡片給筆友、及學習書寫明信片…等;兩班藉由書信的往來,互相分享兩地的大小事,再加上小朋友們想對自己筆友們所說的話。
對於習慣使用電子信箱的現代學生而言,大多都是第一次寫信,老師也藉機複習信件格式及用語。小朋友們每次都很期盼筆友的來信與下一次的回覆,常常詢問老師什麼時候還要寫信以及筆友是否回信。從生疏到熟練,大家不僅學習到如何寫信,也間接的提升語文寫作能力,增進兩校的情誼。都市小朋友們也了解到東部小朋友的生活狀況、環境與想法。讓身處東部與西部的學生了解彼此的環境與想法。
網網相連
老師們又建立了一個讀報網,除了可以看到兩班的讀報活動成果、照片,小朋友們也可以在留言板上發表他們的感想。同時,兩班的班網亦成為了雙方的交流平台。
喜相逢,互贈禮物
等待已久的這一刻終於來臨,四月十四日,東竹國小學生在明德國小小朋友的歡迎之下,首先進行全市獨特的「班級節奏樂隊」演奏的「歡樂頌」;接著雙方利用投影片進行校園介紹。之後的校園巡禮和團康活動,更是把活動氣氛帶到最高潮。最後,在雙方學生互贈禮物及大合照見證下,結束了這次的城鄉交流之旅。
明德國小鍾承恩老師說,藉由參訪活動,增進兩校學生情誼。東竹國小謝佳媛老師表示,除了藉由參訪活動,促成文化的交流與體現外,更可以配合國語日報讀報活動,實施語文教學,可說是一舉兩得。
明德國小董家和及李佳芳表示,透過這次活動,讓我們又交了一名朋友,真棒!東竹國小的陳儀鳳和邱雅韓也說,這次交筆友不僅訓練了寫作的功力,更讓我們畢生難忘。
學務主任吳峯森表示,東竹國小帶來的拌手禮是學生自己親手種得「富麗米」,雖然是一小袋米卻是無限的友誼表徵,也呼應了明德國小正在推廣的深度米食教育,讓稻米搭起一道友誼的橋樑。
明德國小校長馮綉雯說,書信往來讓兩所各位於島上東、西部學校的學生們,從信件中了解眷村與農村文化,達成城鄉交流,拓展學生們視野。
未來更考慮利用視訊會議,讓學生們都能更直接交流意見。
附註:此為兩班的讀報網網址 http://www.wretch.cc/blog/DJMDNIE
高雄市明德國小六年級小朋友,日前喜迎遠來自花蓮縣富里鄉東竹國小六年級的小朋友,學生們期盼與歡樂之心意於言表。兩班除了互相介紹校園環境,進行城鄉交流外,更利用國語日報進行團康活動及有獎徵答競賽。此項活動源於兩班皆為國語日報實驗班,加上雙方老師的用心下,促成了「橫越中央山脈」的一系列教學活動。其實兩班的老師彼此認識,一年前,兩班的老師突發奇想,既然都是教六年級,而且又是分處台灣東西部,文化環境所造成的差異,老師們決定讓兩班學生了解城鄉不同的生活。
字字珠機
首先學生們利用抽籤的方式決定自己的筆友,且配合每次不同的主題寫信,例如:新詩仿作、互贈剪貼文章和卡片給筆友、及學習書寫明信片…等;兩班藉由書信的往來,互相分享兩地的大小事,再加上小朋友們想對自己筆友們所說的話。
對於習慣使用電子信箱的現代學生而言,大多都是第一次寫信,老師也藉機複習信件格式及用語。小朋友們每次都很期盼筆友的來信與下一次的回覆,常常詢問老師什麼時候還要寫信以及筆友是否回信。從生疏到熟練,大家不僅學習到如何寫信,也間接的提升語文寫作能力,增進兩校的情誼。都市小朋友們也了解到東部小朋友的生活狀況、環境與想法。讓身處東部與西部的學生了解彼此的環境與想法。
網網相連
老師們又建立了一個讀報網,除了可以看到兩班的讀報活動成果、照片,小朋友們也可以在留言板上發表他們的感想。同時,兩班的班網亦成為了雙方的交流平台。
喜相逢,互贈禮物
等待已久的這一刻終於來臨,四月十四日,東竹國小學生在明德國小小朋友的歡迎之下,首先進行全市獨特的「班級節奏樂隊」演奏的「歡樂頌」;接著雙方利用投影片進行校園介紹。之後的校園巡禮和團康活動,更是把活動氣氛帶到最高潮。最後,在雙方學生互贈禮物及大合照見證下,結束了這次的城鄉交流之旅。
明德國小鍾承恩老師說,藉由參訪活動,增進兩校學生情誼。東竹國小謝佳媛老師表示,除了藉由參訪活動,促成文化的交流與體現外,更可以配合國語日報讀報活動,實施語文教學,可說是一舉兩得。
明德國小董家和及李佳芳表示,透過這次活動,讓我們又交了一名朋友,真棒!東竹國小的陳儀鳳和邱雅韓也說,這次交筆友不僅訓練了寫作的功力,更讓我們畢生難忘。
學務主任吳峯森表示,東竹國小帶來的拌手禮是學生自己親手種得「富麗米」,雖然是一小袋米卻是無限的友誼表徵,也呼應了明德國小正在推廣的深度米食教育,讓稻米搭起一道友誼的橋樑。
明德國小校長馮綉雯說,書信往來讓兩所各位於島上東、西部學校的學生們,從信件中了解眷村與農村文化,達成城鄉交流,拓展學生們視野。
未來更考慮利用視訊會議,讓學生們都能更直接交流意見。
附註:此為兩班的讀報網網址 http://www.wretch.cc/blog/DJMDNIE
稻草人下田去
今天的週三教師進修是稻草人製作,所以,今天就有成品下田了。另外,龍肚國小馮志仁老師提醒應該要曬田了。這時才想起曾啟尚老師的叮嚀,但還是不懂於是上往爬了一下文,在http://blog.xuite.net/yinyuan.chen/agri/18707992自然心田這個網站至找到了答案,應該是在插秧後的35-40天,這樣可以幫忙秧苗長得更好。算算日期也差不多,我想,從明天就開始吧!就曬到稻田裂開大約要花5-7天的時間,試試看吧!
2010年4月8日 星期四
2010年4月7日 星期三
4/3高雄市明德國小教學參觀日網路新聞
20100406 動手秀創意.「米食」好味道──高雄市明德國小教學參觀日(愛高雄10000個理由)
Submitted by admin on 2010/04/06 – 15:11:18No Comment
http://www.10000.tw/?p=7024
(照片由高雄市政府教育局提供) 現代兒童離米食越來遠,離漢堡越來越近。為提升小朋友對米食的興趣,高雄市明德國小利用教學參觀日舉辦「親師生米食創意秀」活動,在大家齊動手下,湯圓、草仔粿、三角飯糰、炒飯、壽司、麻糬、板條、米漿、米粉湯,紛紛出爐,吃吃喝喝中愛上台灣的米食文化。
明德國小教學參觀日的活動包括「明德兒童才藝秀」、「親師生米食創意秀」和「生活技能大考驗」,其中最受歡迎的是親師生米食創意秀教學參觀活動,由親師生一同動手DIY做米食秀創意,延續了該校最近剛舉辦過的「學童種稻體驗」插秧活動的教學精神。
活動中,從幼稚園到六年級都展現不同的米食文化創意,幼稚班製作湯圓和草仔粿;一年級是三角飯糰,二年級是炒飯,三年級是壽司,四年級是麻糬,五年級則有板條和米漿,六年級則米粉湯。親師生一起動手,做好後,再一起享用。小朋友在媽媽的指導下玩得不亦樂乎,自然而然的忘記了過去不喜歡吃米飯的不良習慣,反而覺得自己做的東西特別好吃。這項活動成功的讓學童把漢堡拋到九宵雲外,也讓親師生都有一次難忘的米食體驗。
參與教學參觀日米食活動的一年級家長荊本梅小姐表示,學校很用心在辦這次活動,讓學童可以透過不同的方式來學習,是一件很好玩的事,身為家長會支持學校多辦有意義的活動。五年級家長劉蕙榕小姐也表示,明德一直在創新學校經營模式,也很歡迎家長走入學校來一同參與,從這次米食活動就可以看出這是一所用心良善的學校;米食體驗不只是增加了親子之間的感情,也建立起家長和教師之間的合作伙伴關係。家長會長黃文進先生表示,學校的活動家長會一定大力支持,家長會是學校任何活動的強力後盾,相信學校會越來越好,越來越進步。
校長馮綉雯表示,多元文化在這個社會是共存共榮的,在明德國小裡也一樣有著多元的教學方式,透過認知、體驗、DIY動手做、表演等學習方式讓學童可以學得更好、學得更快;米食文化的好味道也藉由本次的兒童節教學參觀日再度在校園裡飄香,這是一個充滿米香、生活能力培養和發展兒童才藝潛能的兒童節,是家長和老師共同為學童營造的深度教育也是替教育寫下一首和諧進步的樂章。
捏壽司打米漿 感受米食文化---2010/4/7(國語日報)
莊舒仲/高雄報導 高雄市明德國小日前舉辦「米食創意秀」,小朋友從最早的體驗種稻到動手做米食,再看著米粒變成湯圓、草仔粿、飯糰、麻糬,直說:「原來米這麼好吃。」 活動中,各年級做的米食不同,有的炒飯,有的捏壽司,還有人做板條、米漿、米粉湯。六年級學生楊芳昀說,全班一起動手煮米粉湯,是畢業前的共同回憶。五年級張承萱說,原來平常喝的米漿,可以用果汁機打出來。 四年級陳主欣指出,大家動手做了麻糬,還加入梅子粉、草莓粉等調味料,做出不同口味的麻糬。三年級李孟臻說,在學校和家人一起做壽司,感覺全家人的感情變得更好。二年級高源蓬也說,阿媽到學校教大家炒飯,吃起來特別開心。 圖說:高雄市明德國小學童動手做壽司,從飲食中感受米食文化。攝影╱莊舒仲
http://203.77.6.141/info/news/content.asp?Serial_NO=66499
明德國小米食創意秀 獲好評
回應
2010-04-07 04:10:47 民眾日報 記者吳峙嵩高雄報導
http://news.pchome.com.tw/society/commonsdaily/20100407/index-12705846479591944002.html
為提高小朋友對米食的興趣,高市明德國小利用教學參觀日,舉辦「親師生米食創意秀」活動,在大家齊動手下,湯圓、草仔粿、三角飯糰、炒飯、壽司、麻糬、板條、米漿、米粉湯,紛紛出爐,吃吃喝喝中愛上台灣的米食文化。明德國小教學參觀日的活動,包括「明德兒童才藝秀」、「親師生米食創意秀」和「生活技能大考驗」,其中最受歡迎的是親師生米食創意秀教學參觀活動,由親師生一同動手DIY做米食秀創意,延續了該校最近剛舉辦過的「學童種稻體驗」插秧活動的教學精神。活動中,從幼稚園到六年級,都展現不同的米食文化創意,幼稚班製作湯圓和草仔粿;一年級是三角飯糰,二年級是炒飯,三年級是壽司,四年級是麻糬,五年級則有板條和米漿,六年級則米粉湯。親師生一起動手,做好後,再一起享用,小朋友在媽媽的指導下,玩得不亦樂乎,自然而然的忘記了過去不喜歡吃米飯的不良習慣,反而覺得自己做的東西特別好吃。這項活動成功的讓學童把漢堡拋到九宵雲外,也讓親師生都有一次難忘的米食體驗。一年級家長荊本梅表示,學校很用心在辦這次活動,讓學童可以透過不同的方式來學習,是一件很好玩的事,她支持學校多舉辦有意義的活動。五年級家長劉蕙榕也說,明德一直在創新學校經營模式,也很歡迎家長走入學校來一同參與,從這次米食活動中,就可以看出校方辦學用心。校長馮■(糸秀)雯指出,多元文化在這個社會,是共存共榮的,在明德國小裡,也一樣擁有多元的教學方式,例如透過認知、體驗、DIY動手做及表演等學習方式,讓學童可以學得更好、學得更快。
新聞來源:民眾日報
http://www.thecommonsdaily.tw/2010/04/0407/KKP/kkp01-06.htm
明德國小品嘗米食動手秀創意 (中華日報)
http://www.cdnnews.com.tw/20100407/news/dfzh/860080002010040618124610.htm
明德國小舉辦「親師生米食創意秀」活動,親師生一起動手製作並享用米類食品,讓小朋友在歡樂中體驗米食之美。 (記者王正平攝)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現代兒童離米食越來遠,卻更親近漢堡,為提升小朋友對米食的興趣,高雄市明德國小舉辦「親師生米食創意秀」活動,在大家齊動手下,湯圓、草仔粿、三角飯糰、壽司、麻糬、板條等,紛紛出爐,在吃吃喝喝中愛上台灣的米食文化。 明德國小「親師生米食創意秀」活動,從幼稚園到六年級都展現不同的米食文化創意,幼稚班製作湯圓和草仔粿;一年級是三角飯糰,二年級是炒飯,三年級是壽司,四年級是麻糬,五年級則有板條和米漿,六年級則米粉湯。親師生一起動手,做好後,再一起享用。 活動中,小朋友在媽媽的指導下玩得不亦樂乎,自然而然的忘記了過去不喜歡吃米飯的不良習慣,反而覺得自己做的東西特別好吃。這項活動成功的讓學童把漢堡拋到九宵雲外,也讓親師生都有一次難忘的米食體驗。 參與活動的家長荊本梅表示,讓學童透過不同的方式來學習,是一件很好玩的事;家長劉蕙榕也表示,米食體驗不只是增加親子感情,也建立起家長和教師之間的合作伙伴關係。 校長馮繡雯表示,米食文化的好味道也藉由本次的兒童節教學參觀日再度在校園裡飄香,這是一個充滿米香、生活能力培養和發展兒童才藝潛能的兒童節,是家長和老師共同為學童營造的深度教育也是替教育寫下一首和諧進步的樂章。 2010/04/06 18:12
你的位置:中國新聞網 >> 中國新聞網 >> 綜合新聞 >> 詳細內容 線上投稿
http://www.tw-chinanews.com/?action-viewnews-itemid-1671
高雄市明德國小舉辦「親師生米食創意秀」活動
高雄市明德國小舉辦「親師生米食創意秀」活動 謝惠貞 / 現代兒童離米食越來遠,離漢堡越來越近。為提升小朋友對米食的興趣,高雄市明德國小利用教學參觀日舉辦「親師生米食創意秀」活動,在大家齊動手下,湯圓、草仔粿、三角飯糰、炒飯、壽司、麻糬、板條、米漿、米粉湯,紛紛出爐,吃吃喝喝中愛上台灣的米食文化。明德國小教學參觀日的活動包括「明德兒童才藝秀」、「親師生米食創意秀」和「生活技能大考驗」,其中最受歡迎的是親師生米食創意秀教學參觀活動,由親師生一同動手DIY做米食秀創意,延續了該校最近剛舉辦過的「學童種稻體驗」插秧活動的教學精神。活動中,從幼稚園到六年級都展現不同的米食文化創意,幼稚班製作湯圓和草仔粿;一年級是三角飯糰,二年級是炒飯,三年級是壽司,四年級是麻糬,五年級則有板條和米漿,六年級則米粉湯。親師生一起動手,做好後,再一起享用。小朋友在媽媽的指導下玩得不亦樂乎,自然而然的忘記了過去不喜歡吃米飯的不良習慣,反而覺得自己做的東西特別好吃。這項活動成功的讓學童把漢堡拋到九宵雲外,也讓親師生都有一次難忘的米食體驗。參與教學參觀日米食活動的一年級家長荊本梅小姐表示,學校很用心在辦這次活動,讓學童可以透過不同的方式來學習,是一件很好玩的事,身為家長會支持學校多辦有意義的活動。五年級家長劉蕙榕小姐也表示,明德一直在創新學校經營模式,也很歡迎家長走入學校來一同參與,從這次米食活動就可以看出這是一所用心良善的學校;米食體驗不只是增加了親子之間的感情,也建立起家長和教師之間的合作伙伴關係。家長會長黃文進先生表示,學校的活動家長會一定大力支持,家長會是學校任何活動的強力後盾,相信學校會越來越好,越來越進步。校長馮綉雯表示,多元文化在這個社會是共存共榮的,在明德國小裡也一樣有著多元的教學方式,透過認知、體驗、DIY動手做、表演等學習方式讓學童可以學得更好、學得更快;米食文化的好味道也藉由本次的兒童節教學參觀日再度在校園裡飄香,這是一個充滿米香、生活能力培養和發展兒童才藝潛能的兒童節,是家長和老師共同為學童營造的深度教育也是替教育寫下一首和諧進步的樂章。
2010年04月07日第09版第050則新聞
聯絡本報(真晨報)
http://60.249.180.196/chinanews/2010/04/06/09/050.php?news_no=2010040609050&screen_width=1600&screen_height=1200&sunny=1&sunny_wtt=
讓小學生 和米食更靠近一點
【記者李敏文/高雄報導】現代兒童離米食越來遠,離漢堡越來越近。為提升小朋友對米食的興趣,高雄市明德國小利用教學參觀日舉辦「親師生米食創意秀」活動,在大家齊動手下,湯圓、草仔粿、三角飯糰、炒飯、壽司、麻糬、板條、米漿、米粉湯,紛紛出爐,吃吃喝喝中愛上台灣的米食文化。 明德國小教學參觀日的活動包括「明德兒童才藝秀」、「親師生米食創意秀」和「生活技能大考驗」,其中最受歡迎的是親師生米食創意秀教學參觀活動,由親師生一同動手DIY做米食秀創意,延續了該校最近剛舉辦過的「學童種稻體驗」插秧活動的教學精神。 活動中,從幼稚園到六年級都展現不同的米食文化創意,幼稚班製作湯圓和草仔粿;一年級是三角飯糰,二年級是炒飯,三年級是壽司,四年級是麻糬,五年級則有板條和米漿,六年級則米粉湯。親師生一起動手,做好後,再一起享用。小朋友在媽媽的指導下玩得不亦樂乎,自然而然的忘記了過去不喜歡吃米飯的不良習慣,反而覺得自己做的東西特別好吃。這項活動成功的讓學童把漢堡拋到九宵雲外,也讓親師生都有一次難忘的米食體驗。 參與教學參觀日米食活動的一年級家長荊本梅小姐表示,學校很用心在辦這次活動,讓學童可以透過不同的方式來學習,是一件很好玩的事,身為家長會支持學校多辦有意義的活動。五年級家長劉蕙榕小姐也表示,明德一直在創新學校經營模式,也很歡迎家長走入學校來一同參與,從這次米食活動就可以看出這是一所用心良善的學校;米食體驗不只是增加了親子之間的感情,也建立起家長和教師之間的合作伙伴關係。家長會長黃文進先生表示,學校的活動家長會一定大力支持,家長會是學校任何活動的強力後盾,相信學校會越來越好,越來越進步。 校長馮綉雯表示,多元文化在這個社會是共存共榮的,在明德國小裡也一樣有著多元的教學方式,透過認知、體驗、DIY動手做、表演等學習方式讓學童可以學得更好、學得更快;米食文化的好味道也藉由本次的兒童節教學參觀日再度在校園裡飄香,這是一個充滿米香、生活能力培養和發展兒童才藝潛能的兒童節,是家長和老師共同為學童營造的深度教育也是替教育寫下一首和諧進步的樂章。 明德國小昨天利用教學參觀日舉辦「親師生米食創意秀」活動。(記者李敏文/攝)
Submitted by admin on 2010/04/06 – 15:11:18No Comment
http://www.10000.tw/?p=7024
(照片由高雄市政府教育局提供) 現代兒童離米食越來遠,離漢堡越來越近。為提升小朋友對米食的興趣,高雄市明德國小利用教學參觀日舉辦「親師生米食創意秀」活動,在大家齊動手下,湯圓、草仔粿、三角飯糰、炒飯、壽司、麻糬、板條、米漿、米粉湯,紛紛出爐,吃吃喝喝中愛上台灣的米食文化。
明德國小教學參觀日的活動包括「明德兒童才藝秀」、「親師生米食創意秀」和「生活技能大考驗」,其中最受歡迎的是親師生米食創意秀教學參觀活動,由親師生一同動手DIY做米食秀創意,延續了該校最近剛舉辦過的「學童種稻體驗」插秧活動的教學精神。
活動中,從幼稚園到六年級都展現不同的米食文化創意,幼稚班製作湯圓和草仔粿;一年級是三角飯糰,二年級是炒飯,三年級是壽司,四年級是麻糬,五年級則有板條和米漿,六年級則米粉湯。親師生一起動手,做好後,再一起享用。小朋友在媽媽的指導下玩得不亦樂乎,自然而然的忘記了過去不喜歡吃米飯的不良習慣,反而覺得自己做的東西特別好吃。這項活動成功的讓學童把漢堡拋到九宵雲外,也讓親師生都有一次難忘的米食體驗。
參與教學參觀日米食活動的一年級家長荊本梅小姐表示,學校很用心在辦這次活動,讓學童可以透過不同的方式來學習,是一件很好玩的事,身為家長會支持學校多辦有意義的活動。五年級家長劉蕙榕小姐也表示,明德一直在創新學校經營模式,也很歡迎家長走入學校來一同參與,從這次米食活動就可以看出這是一所用心良善的學校;米食體驗不只是增加了親子之間的感情,也建立起家長和教師之間的合作伙伴關係。家長會長黃文進先生表示,學校的活動家長會一定大力支持,家長會是學校任何活動的強力後盾,相信學校會越來越好,越來越進步。
校長馮綉雯表示,多元文化在這個社會是共存共榮的,在明德國小裡也一樣有著多元的教學方式,透過認知、體驗、DIY動手做、表演等學習方式讓學童可以學得更好、學得更快;米食文化的好味道也藉由本次的兒童節教學參觀日再度在校園裡飄香,這是一個充滿米香、生活能力培養和發展兒童才藝潛能的兒童節,是家長和老師共同為學童營造的深度教育也是替教育寫下一首和諧進步的樂章。
捏壽司打米漿 感受米食文化---2010/4/7(國語日報)
莊舒仲/高雄報導 高雄市明德國小日前舉辦「米食創意秀」,小朋友從最早的體驗種稻到動手做米食,再看著米粒變成湯圓、草仔粿、飯糰、麻糬,直說:「原來米這麼好吃。」 活動中,各年級做的米食不同,有的炒飯,有的捏壽司,還有人做板條、米漿、米粉湯。六年級學生楊芳昀說,全班一起動手煮米粉湯,是畢業前的共同回憶。五年級張承萱說,原來平常喝的米漿,可以用果汁機打出來。 四年級陳主欣指出,大家動手做了麻糬,還加入梅子粉、草莓粉等調味料,做出不同口味的麻糬。三年級李孟臻說,在學校和家人一起做壽司,感覺全家人的感情變得更好。二年級高源蓬也說,阿媽到學校教大家炒飯,吃起來特別開心。 圖說:高雄市明德國小學童動手做壽司,從飲食中感受米食文化。攝影╱莊舒仲
http://203.77.6.141/info/news/content.asp?Serial_NO=66499
明德國小米食創意秀 獲好評
回應
2010-04-07 04:10:47 民眾日報 記者吳峙嵩高雄報導
http://news.pchome.com.tw/society/commonsdaily/20100407/index-12705846479591944002.html
為提高小朋友對米食的興趣,高市明德國小利用教學參觀日,舉辦「親師生米食創意秀」活動,在大家齊動手下,湯圓、草仔粿、三角飯糰、炒飯、壽司、麻糬、板條、米漿、米粉湯,紛紛出爐,吃吃喝喝中愛上台灣的米食文化。明德國小教學參觀日的活動,包括「明德兒童才藝秀」、「親師生米食創意秀」和「生活技能大考驗」,其中最受歡迎的是親師生米食創意秀教學參觀活動,由親師生一同動手DIY做米食秀創意,延續了該校最近剛舉辦過的「學童種稻體驗」插秧活動的教學精神。活動中,從幼稚園到六年級,都展現不同的米食文化創意,幼稚班製作湯圓和草仔粿;一年級是三角飯糰,二年級是炒飯,三年級是壽司,四年級是麻糬,五年級則有板條和米漿,六年級則米粉湯。親師生一起動手,做好後,再一起享用,小朋友在媽媽的指導下,玩得不亦樂乎,自然而然的忘記了過去不喜歡吃米飯的不良習慣,反而覺得自己做的東西特別好吃。這項活動成功的讓學童把漢堡拋到九宵雲外,也讓親師生都有一次難忘的米食體驗。一年級家長荊本梅表示,學校很用心在辦這次活動,讓學童可以透過不同的方式來學習,是一件很好玩的事,她支持學校多舉辦有意義的活動。五年級家長劉蕙榕也說,明德一直在創新學校經營模式,也很歡迎家長走入學校來一同參與,從這次米食活動中,就可以看出校方辦學用心。校長馮■(糸秀)雯指出,多元文化在這個社會,是共存共榮的,在明德國小裡,也一樣擁有多元的教學方式,例如透過認知、體驗、DIY動手做及表演等學習方式,讓學童可以學得更好、學得更快。
新聞來源:民眾日報
http://www.thecommonsdaily.tw/2010/04/0407/KKP/kkp01-06.htm
明德國小品嘗米食動手秀創意 (中華日報)
http://www.cdnnews.com.tw/20100407/news/dfzh/860080002010040618124610.htm
明德國小舉辦「親師生米食創意秀」活動,親師生一起動手製作並享用米類食品,讓小朋友在歡樂中體驗米食之美。 (記者王正平攝)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現代兒童離米食越來遠,卻更親近漢堡,為提升小朋友對米食的興趣,高雄市明德國小舉辦「親師生米食創意秀」活動,在大家齊動手下,湯圓、草仔粿、三角飯糰、壽司、麻糬、板條等,紛紛出爐,在吃吃喝喝中愛上台灣的米食文化。 明德國小「親師生米食創意秀」活動,從幼稚園到六年級都展現不同的米食文化創意,幼稚班製作湯圓和草仔粿;一年級是三角飯糰,二年級是炒飯,三年級是壽司,四年級是麻糬,五年級則有板條和米漿,六年級則米粉湯。親師生一起動手,做好後,再一起享用。 活動中,小朋友在媽媽的指導下玩得不亦樂乎,自然而然的忘記了過去不喜歡吃米飯的不良習慣,反而覺得自己做的東西特別好吃。這項活動成功的讓學童把漢堡拋到九宵雲外,也讓親師生都有一次難忘的米食體驗。 參與活動的家長荊本梅表示,讓學童透過不同的方式來學習,是一件很好玩的事;家長劉蕙榕也表示,米食體驗不只是增加親子感情,也建立起家長和教師之間的合作伙伴關係。 校長馮繡雯表示,米食文化的好味道也藉由本次的兒童節教學參觀日再度在校園裡飄香,這是一個充滿米香、生活能力培養和發展兒童才藝潛能的兒童節,是家長和老師共同為學童營造的深度教育也是替教育寫下一首和諧進步的樂章。 2010/04/06 18:12
你的位置:中國新聞網 >> 中國新聞網 >> 綜合新聞 >> 詳細內容 線上投稿
http://www.tw-chinanews.com/?action-viewnews-itemid-1671
高雄市明德國小舉辦「親師生米食創意秀」活動
高雄市明德國小舉辦「親師生米食創意秀」活動 謝惠貞 / 現代兒童離米食越來遠,離漢堡越來越近。為提升小朋友對米食的興趣,高雄市明德國小利用教學參觀日舉辦「親師生米食創意秀」活動,在大家齊動手下,湯圓、草仔粿、三角飯糰、炒飯、壽司、麻糬、板條、米漿、米粉湯,紛紛出爐,吃吃喝喝中愛上台灣的米食文化。明德國小教學參觀日的活動包括「明德兒童才藝秀」、「親師生米食創意秀」和「生活技能大考驗」,其中最受歡迎的是親師生米食創意秀教學參觀活動,由親師生一同動手DIY做米食秀創意,延續了該校最近剛舉辦過的「學童種稻體驗」插秧活動的教學精神。活動中,從幼稚園到六年級都展現不同的米食文化創意,幼稚班製作湯圓和草仔粿;一年級是三角飯糰,二年級是炒飯,三年級是壽司,四年級是麻糬,五年級則有板條和米漿,六年級則米粉湯。親師生一起動手,做好後,再一起享用。小朋友在媽媽的指導下玩得不亦樂乎,自然而然的忘記了過去不喜歡吃米飯的不良習慣,反而覺得自己做的東西特別好吃。這項活動成功的讓學童把漢堡拋到九宵雲外,也讓親師生都有一次難忘的米食體驗。參與教學參觀日米食活動的一年級家長荊本梅小姐表示,學校很用心在辦這次活動,讓學童可以透過不同的方式來學習,是一件很好玩的事,身為家長會支持學校多辦有意義的活動。五年級家長劉蕙榕小姐也表示,明德一直在創新學校經營模式,也很歡迎家長走入學校來一同參與,從這次米食活動就可以看出這是一所用心良善的學校;米食體驗不只是增加了親子之間的感情,也建立起家長和教師之間的合作伙伴關係。家長會長黃文進先生表示,學校的活動家長會一定大力支持,家長會是學校任何活動的強力後盾,相信學校會越來越好,越來越進步。校長馮綉雯表示,多元文化在這個社會是共存共榮的,在明德國小裡也一樣有著多元的教學方式,透過認知、體驗、DIY動手做、表演等學習方式讓學童可以學得更好、學得更快;米食文化的好味道也藉由本次的兒童節教學參觀日再度在校園裡飄香,這是一個充滿米香、生活能力培養和發展兒童才藝潛能的兒童節,是家長和老師共同為學童營造的深度教育也是替教育寫下一首和諧進步的樂章。
2010年04月07日第09版第050則新聞
聯絡本報(真晨報)
http://60.249.180.196/chinanews/2010/04/06/09/050.php?news_no=2010040609050&screen_width=1600&screen_height=1200&sunny=1&sunny_wtt=
讓小學生 和米食更靠近一點
【記者李敏文/高雄報導】現代兒童離米食越來遠,離漢堡越來越近。為提升小朋友對米食的興趣,高雄市明德國小利用教學參觀日舉辦「親師生米食創意秀」活動,在大家齊動手下,湯圓、草仔粿、三角飯糰、炒飯、壽司、麻糬、板條、米漿、米粉湯,紛紛出爐,吃吃喝喝中愛上台灣的米食文化。 明德國小教學參觀日的活動包括「明德兒童才藝秀」、「親師生米食創意秀」和「生活技能大考驗」,其中最受歡迎的是親師生米食創意秀教學參觀活動,由親師生一同動手DIY做米食秀創意,延續了該校最近剛舉辦過的「學童種稻體驗」插秧活動的教學精神。 活動中,從幼稚園到六年級都展現不同的米食文化創意,幼稚班製作湯圓和草仔粿;一年級是三角飯糰,二年級是炒飯,三年級是壽司,四年級是麻糬,五年級則有板條和米漿,六年級則米粉湯。親師生一起動手,做好後,再一起享用。小朋友在媽媽的指導下玩得不亦樂乎,自然而然的忘記了過去不喜歡吃米飯的不良習慣,反而覺得自己做的東西特別好吃。這項活動成功的讓學童把漢堡拋到九宵雲外,也讓親師生都有一次難忘的米食體驗。 參與教學參觀日米食活動的一年級家長荊本梅小姐表示,學校很用心在辦這次活動,讓學童可以透過不同的方式來學習,是一件很好玩的事,身為家長會支持學校多辦有意義的活動。五年級家長劉蕙榕小姐也表示,明德一直在創新學校經營模式,也很歡迎家長走入學校來一同參與,從這次米食活動就可以看出這是一所用心良善的學校;米食體驗不只是增加了親子之間的感情,也建立起家長和教師之間的合作伙伴關係。家長會長黃文進先生表示,學校的活動家長會一定大力支持,家長會是學校任何活動的強力後盾,相信學校會越來越好,越來越進步。 校長馮綉雯表示,多元文化在這個社會是共存共榮的,在明德國小裡也一樣有著多元的教學方式,透過認知、體驗、DIY動手做、表演等學習方式讓學童可以學得更好、學得更快;米食文化的好味道也藉由本次的兒童節教學參觀日再度在校園裡飄香,這是一個充滿米香、生活能力培養和發展兒童才藝潛能的兒童節,是家長和老師共同為學童營造的深度教育也是替教育寫下一首和諧進步的樂章。 明德國小昨天利用教學參觀日舉辦「親師生米食創意秀」活動。(記者李敏文/攝)
2010年4月3日 星期六
教學參觀日 米食好味道新聞稿
高雄市明德國小教學參觀日 「米食」好味道
明德國小為慶祝99年的兒童節,特別利用4月3日星期六舉辦一天的相關活動。活動主軸有「明德兒童才藝秀」、「親師生米食創意秀」和「生活技能大考驗」。揭開序幕是兒童節的頒獎活動,模範兒童和孝悌兒童的禮物是配合閱讀教育推動而精選優良的課外讀物,再由校長親自寫上勉勵的字句,鼓勵學童大量閱讀、充實精神食糧。而兒童節禮物則是由學務處精心設計的午餐桌墊,分為健康促建學校、終身學習、永續校園和生命教育四個部份來呈現。再來則是學童SHOW才藝,由各班表演或採自願報名方式展示學童的才藝和發展學童的潛能。共有民俗技藝扯鈴、律動表演、樂器合奏和詩歌朗誦等表演活動。在在顯示明德國小的教學多元化、活潑化,同時也提供一個學童可以展演的舞台和成就自我的空間。
第二階段為親師生米食創意秀教學參觀活動,由親師生一同動手DIY做米食創意活動,延續了本校於3月4日辦理行政院農委會農糧署的「深度米食文化,學童種稻體驗」的插秧活動。從幼稚園到六年級都展現不同的米食文化創意,幼稚班製作湯圓和草仔粿;一年級是三角飯糰,二年級是炒飯,三年級是壽司,四年級是麻糬,五年級則有板條和米漿,六年級則米粉湯。這些米食教學和親師生動手DIY都讓家長、學生和老師都有一個難忘的米食體驗。米食文化是淵源長久而且是存在日常生活之中,但大家卻都忽略了身邊最貼近的傳統。藉由這次的認識米食文化、製作和品嚐,再次的讓學童體驗米食,原來是米食是這麼的好味道。
下午進行的是學童的生活技能大考驗,一共分為健康促進、語言教育和永續校園三個活動主題,共有八個關卡。分別為健康促進學校的關卡有健康體適能、節能減碳之飛盤九宮格、心情溫度計;語言教育的關卡有母語大聲說和英語我也會;永續校園關卡有校園植物大搜查、再生能源校園地圖和校園無障礙空間之探索。透過闖關活動期盼學童從做中學,實際體驗、操作和學習生活基本技能,養成愛護環境並動手實踐做環保。並促進師生情感的交流,建立健康快樂人文的學習環境。
參與本次教學參觀日米食活動的一年級家長荊本梅小姐表示,學校很用心在辦這次活動,讓學童可以透過不同的方式來學習,是一件很好玩的是,我們身為家長會多支持學校舉辦得活動。五年級家長劉蕙榕小姐也表示,學校一直在創新經營的模式,也誠摯的歡迎家長走入學校來一同參與學校活動,從這次兒童節的系列活動就可以看這是一所用心良善的學校。米食體驗不只是增加了親子之間的感情,也建立起家長和教師之間的合作伙伴關係。
家長會長黃文進先生表示,學校的活動家長會一定大力的支持,因為學校的每一次活動都是在教育我們優良的下一代,都是立意良善。所以,學校不只用心,也包括了愛心和關心。家長會是學校任何活動的強力後盾,相信學校會越來越好,越來越進步。
校長馮綉雯表示,多元文化在這個社會是共存共榮的,在明德國小裡也一樣有著多元的教學方式,透過認知、體驗、DIY動手做、表演等學習方式讓學童可以學得更好、學得更快。米食文化的好味道也藉由本次的兒童節教學參觀日再度在校園裡飄香,這是一個充滿米香、生活能力培養和發展兒童才藝潛能的兒童節,是家長和老師共同為學童營造的深度教育也是替教育寫下一首和諧進步的樂章。
明德國小為慶祝99年的兒童節,特別利用4月3日星期六舉辦一天的相關活動。活動主軸有「明德兒童才藝秀」、「親師生米食創意秀」和「生活技能大考驗」。揭開序幕是兒童節的頒獎活動,模範兒童和孝悌兒童的禮物是配合閱讀教育推動而精選優良的課外讀物,再由校長親自寫上勉勵的字句,鼓勵學童大量閱讀、充實精神食糧。而兒童節禮物則是由學務處精心設計的午餐桌墊,分為健康促建學校、終身學習、永續校園和生命教育四個部份來呈現。再來則是學童SHOW才藝,由各班表演或採自願報名方式展示學童的才藝和發展學童的潛能。共有民俗技藝扯鈴、律動表演、樂器合奏和詩歌朗誦等表演活動。在在顯示明德國小的教學多元化、活潑化,同時也提供一個學童可以展演的舞台和成就自我的空間。
第二階段為親師生米食創意秀教學參觀活動,由親師生一同動手DIY做米食創意活動,延續了本校於3月4日辦理行政院農委會農糧署的「深度米食文化,學童種稻體驗」的插秧活動。從幼稚園到六年級都展現不同的米食文化創意,幼稚班製作湯圓和草仔粿;一年級是三角飯糰,二年級是炒飯,三年級是壽司,四年級是麻糬,五年級則有板條和米漿,六年級則米粉湯。這些米食教學和親師生動手DIY都讓家長、學生和老師都有一個難忘的米食體驗。米食文化是淵源長久而且是存在日常生活之中,但大家卻都忽略了身邊最貼近的傳統。藉由這次的認識米食文化、製作和品嚐,再次的讓學童體驗米食,原來是米食是這麼的好味道。
下午進行的是學童的生活技能大考驗,一共分為健康促進、語言教育和永續校園三個活動主題,共有八個關卡。分別為健康促進學校的關卡有健康體適能、節能減碳之飛盤九宮格、心情溫度計;語言教育的關卡有母語大聲說和英語我也會;永續校園關卡有校園植物大搜查、再生能源校園地圖和校園無障礙空間之探索。透過闖關活動期盼學童從做中學,實際體驗、操作和學習生活基本技能,養成愛護環境並動手實踐做環保。並促進師生情感的交流,建立健康快樂人文的學習環境。
參與本次教學參觀日米食活動的一年級家長荊本梅小姐表示,學校很用心在辦這次活動,讓學童可以透過不同的方式來學習,是一件很好玩的是,我們身為家長會多支持學校舉辦得活動。五年級家長劉蕙榕小姐也表示,學校一直在創新經營的模式,也誠摯的歡迎家長走入學校來一同參與學校活動,從這次兒童節的系列活動就可以看這是一所用心良善的學校。米食體驗不只是增加了親子之間的感情,也建立起家長和教師之間的合作伙伴關係。
家長會長黃文進先生表示,學校的活動家長會一定大力的支持,因為學校的每一次活動都是在教育我們優良的下一代,都是立意良善。所以,學校不只用心,也包括了愛心和關心。家長會是學校任何活動的強力後盾,相信學校會越來越好,越來越進步。
校長馮綉雯表示,多元文化在這個社會是共存共榮的,在明德國小裡也一樣有著多元的教學方式,透過認知、體驗、DIY動手做、表演等學習方式讓學童可以學得更好、學得更快。米食文化的好味道也藉由本次的兒童節教學參觀日再度在校園裡飄香,這是一個充滿米香、生活能力培養和發展兒童才藝潛能的兒童節,是家長和老師共同為學童營造的深度教育也是替教育寫下一首和諧進步的樂章。
2010年3月28日 星期日
小鴨子熟悉環境下田戲水去
這群小鴨子看來已經不陌生這片稻田了,會開始下田戲水、游泳、吃蟲了。看起來真是一片和樂融融的景象。不過,小鴨子會亂吃秧苗,應該是還好。也不清楚是吃秧苗還是吃秧苗上面的蟲??但是我相信應該是比前兩天熟悉環境好多了!!昨天放假又回學校去看鴨子和稻田,也很多到校運動的社區民眾說,這是一個很有趣的畫面,鴨子和稻田居然同時再校園中出現,也讓孩子多了另一種體驗。也有家長和小朋友一同在籬笆前圍觀這幅景象,有時覺得真美!也多虧陳先生將長得比較茂密的秧苗分株到較少的地方,這樣會讓稻田看起來比較整齊一些。據陳先生說,來運動的民眾也說稻田長得很快、很好。這應該是有機耕作的好處,稻田的生態也變豐富,常常看到九官鳥在稻田裡吃蟲。我想,這片到稻田是越看越有趣。再過幾天差不多是要再施肥了,是插秧後的25-30天,但陳先生告訴我,他是經驗法則,是看稻子的顏色,而我呢?不懂,只好努力爬文學習囉!來張稻田夕照吧!
2010年3月25日 星期四
2010年3月24日 星期三
2010年3月23日 星期二
曾啟尚老師前來指導
從插秧到現在一共是19天,從插秧後和曾老師一直都是電話保持聯繫,一直希望可以找到秧苗,來填補一點點空缺,因為秧苗好像枯死了。可惜的是沒辦法,因為南部一期稻作的時間比較早,美濃地區最後的秧苗都給我們了,而且若是品種不一樣的秧苗,也是很麻煩的。今天曾老師來看,一直納悶說為什麼秧苗會枯死,他也一時無法解決,可能的原因是肥料太鹹的關係。有一區就像是被狗啃過的一樣,東一塊西一塊的,實在不好看。權宜之計就是將那些長得比較好的,長得比較密集的秧苗分株後重新插秧,就這樣子試看看。也許經過這樣處理,整片稻田看起來會好看些,在這裡也要謝謝陳先生答應幫忙分株。曾老師還說現在這個時候稻田的水可以高一點,一次灌滿然後再讓水漸漸的消沈後,再一次的灌水,這樣重複會讓秧苗長得更好。還有,因為是用有機種植的方式,稻田的生態也漸漸的豐富起來。插秧的25天後可以看看秧苗的狀況是否再進行追肥的動作。
明天鴨子就要進到稻田了,希望可以安心長大和稻田共同生長茁壯,也謝謝富全大哥的鼎力協助,讓鴨舍可以完成。
其實從行政辦公室二樓往外看稻田,有時覺得真好、真美!希望水稻田也可降低一點學校的溫度,和吸收飛揚的塵土。
明天鴨子就要進到稻田了,希望可以安心長大和稻田共同生長茁壯,也謝謝富全大哥的鼎力協助,讓鴨舍可以完成。
其實從行政辦公室二樓往外看稻田,有時覺得真好、真美!希望水稻田也可降低一點學校的溫度,和吸收飛揚的塵土。
2010年3月18日 星期四
2010年3月17日 星期三
2010年3月15日 星期一
2010年3月8日 星期一
990304插秧新聞稿連接網址
聯合報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ART_ID=237952
聯合新聞網 http://www.udn.com/2010/3/4/NEWS/DOMESTIC/BREAKINGNEWS3/5454361.shtml
國立教育廣播電台 http://web.ner.gov.tw/culturenews/culture/culture-detail.asp?id=108822
國語日報 http://www.mdnkids.com/info/news/content.asp?Serial_NO=65985
大紀元週報 http://www.epochtimes.com/b5/10/3/4/n2835347p.htm
壹凸新聞 http://news.e2.com.tw/utf-8/2010-3/116424.htm
愛高雄一萬個理由 http://www.10000.tw/?p=5929
台灣時報 http://www.twtimes.com.tw/html/modules/news/print.php?storyid=82348
真晨報 http://60.249.180.196/chinanews/2010/03/04/09/035.php? news_no=2010030409035&screen_width=1600&screen_height=1200&sunny=1&sunny_wtt= 俊逸文教基金會 http://www.e-go.org.tw/e-go/news_detail.asp?CateID=1&CateName=%A7Y%AE%C9%B7s% BBD&NewsID=11689
聯合新聞網 http://www.udn.com/2010/3/4/NEWS/DOMESTIC/BREAKINGNEWS3/5454361.shtml
國立教育廣播電台 http://web.ner.gov.tw/culturenews/culture/culture-detail.asp?id=108822
國語日報 http://www.mdnkids.com/info/news/content.asp?Serial_NO=65985
大紀元週報 http://www.epochtimes.com/b5/10/3/4/n2835347p.htm
壹凸新聞 http://news.e2.com.tw/utf-8/2010-3/116424.htm
愛高雄一萬個理由 http://www.10000.tw/?p=5929
台灣時報 http://www.twtimes.com.tw/html/modules/news/print.php?storyid=82348
真晨報 http://60.249.180.196/chinanews/2010/03/04/09/035.php? news_no=2010030409035&screen_width=1600&screen_height=1200&sunny=1&sunny_wtt= 俊逸文教基金會 http://www.e-go.org.tw/e-go/news_detail.asp?CateID=1&CateName=%A7Y%AE%C9%B7s% BBD&NewsID=11689
2010年3月4日 星期四
各位親愛的同學們,以下為這次插秧活動的新聞稿,請大家說說插秧的心得吧!
高雄市明德國小深度米食推廣教育學童種稻體驗之「讓我們插秧去」
明德國小配合行政院農委會農糧署辦理深度米食推廣教育--學童種稻體驗,今年在學校的中庭草地上,建立了一片屬於明德國小師生的水稻田。三月四日星期四是插秧的大日子,象徵著明德國小的水稻田要開始有了新的生命。藉由學生的雙手親自下田插秧,體驗稻子成長的完整歷程,也成就了一份生命的感動。
插秧典禮前要舉行祭拜土地公的儀式,由校長恭讀祭文及與會來賓一起祭拜,祈求風調雨順,稻子成長順遂。之後也由六年級學生邱琬葳和柳翰諠率領全校學生用國台語雙聲帶宣誓,內容為:
我們要保護這片土地,用有機的方式種作。
我們要負責照顧我們的稻仔。
我們要學習吃苦耐勞的精神
毋驚風吹日曬、毋驚流汗。
我們要尊敬種田人,不打損每一粒米。
接下來由在場的貴賓和長官贈送耕田四物給學童,鋤頭代表勤奮努力,踏實深耕;斗笠代表不怕日曬雨淋,吃苦耐勞;鐮刀代表善用工具;書代表吸收新知,運用科技有機栽種。
插秧典禮是敬天、愛物和大自然共生共存的一個表現,希望透過插秧典禮的過程,教育學生愛物、惜物的情操和精神,更是學童種稻體驗的另一種意義。插秧典禮後邀請在場的民意代表、及社區里長和家長及四、五、六年級學生共同下田插秧。學校邀請美濃產銷班班長曾啟尚老師說明插秧方式,農糧署高雄辦事處孫主任亦當場示範插秧。六年級學生邱琬葳說,這是一個全新的體驗課程,會讓我們更加清楚稻子的成長過程和其中的辛勞。很期待秧苗可以長成稻穀,歡欣的收割。因為這代表我們的成果和努力。五年級學生王凱琳說,雖然泥巴地很難走,但是卻讓人難忘。相信在努力的插秧後,我們會付出更多的心力來照顧這一片稻田。四年級學生林家儀說,雖然水稻田非常泥濘、非常難走,但相信我們的辛苦會有收穫的。四年級學生任家駿說,我有幫忙搬秧苗給同學,原來下田插秧也是需要團隊合作的。
原本在旁觀禮的一至三年級後來也忍不住下田插秧。三年級學生鍾承翰說,這是很棒的活動,看到自己插的秧苗很高興。另一位三年級學生李彥翰說,雖然我沒有下田,但是我在稻田旁邊可是一位稱職的小攝影師,我拍了好多相片。一年級方言睿說,我很期待插秧的日子,終於下田插秧了,雖然只有插一株,可是真的很高興。
黃石龍副議長表示,這是一個很有意義的體驗活動,他從小學三年級就開始種田,讓學生有這種體驗是很好的教育活動。林瑩蓉議員表示讓學生可以親手下田插秧,是讓人感動的。陳麗珍議員表示,相信明德國小辦理這樣種稻體驗活動,一定會讓老師、家長和學生更有向心力,也更有一番新的學校風貌。張顯耀立委和黃昭順立委服務處主任和社區的明建里劉里長、路東里黃里長、廍南里陳里長、廍北里鄰長也一同表示這是一個很有教育意義的活動,也令人想起過去的辛勞。希望小朋友可以體會愛惜萬物真愛大地的道理。
馮綉雯校長表示,學校中庭草地變化成水稻田,是學校空間的創新變化和利用。而學童的種稻體驗則是讓學生可以從親手種稻的過程中去體驗「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的道理。相信透過這樣的種稻體驗活動,學童可以對生命有更加不同的體會,讓都市的孩子有另一種生命的學習。
這樣活動將持續四個月,從插秧、孕穗、抽穗到收割,相信會讓學生有完整的生命體驗歷程。學校也將辦理相關米食推廣活動,一同讓學生深度認識米食,體驗米食文化之美。
高雄市明德國小深度米食推廣教育學童種稻體驗之「讓我們插秧去」
明德國小配合行政院農委會農糧署辦理深度米食推廣教育--學童種稻體驗,今年在學校的中庭草地上,建立了一片屬於明德國小師生的水稻田。三月四日星期四是插秧的大日子,象徵著明德國小的水稻田要開始有了新的生命。藉由學生的雙手親自下田插秧,體驗稻子成長的完整歷程,也成就了一份生命的感動。
插秧典禮前要舉行祭拜土地公的儀式,由校長恭讀祭文及與會來賓一起祭拜,祈求風調雨順,稻子成長順遂。之後也由六年級學生邱琬葳和柳翰諠率領全校學生用國台語雙聲帶宣誓,內容為:
我們要保護這片土地,用有機的方式種作。
我們要負責照顧我們的稻仔。
我們要學習吃苦耐勞的精神
毋驚風吹日曬、毋驚流汗。
我們要尊敬種田人,不打損每一粒米。
接下來由在場的貴賓和長官贈送耕田四物給學童,鋤頭代表勤奮努力,踏實深耕;斗笠代表不怕日曬雨淋,吃苦耐勞;鐮刀代表善用工具;書代表吸收新知,運用科技有機栽種。
插秧典禮是敬天、愛物和大自然共生共存的一個表現,希望透過插秧典禮的過程,教育學生愛物、惜物的情操和精神,更是學童種稻體驗的另一種意義。插秧典禮後邀請在場的民意代表、及社區里長和家長及四、五、六年級學生共同下田插秧。學校邀請美濃產銷班班長曾啟尚老師說明插秧方式,農糧署高雄辦事處孫主任亦當場示範插秧。六年級學生邱琬葳說,這是一個全新的體驗課程,會讓我們更加清楚稻子的成長過程和其中的辛勞。很期待秧苗可以長成稻穀,歡欣的收割。因為這代表我們的成果和努力。五年級學生王凱琳說,雖然泥巴地很難走,但是卻讓人難忘。相信在努力的插秧後,我們會付出更多的心力來照顧這一片稻田。四年級學生林家儀說,雖然水稻田非常泥濘、非常難走,但相信我們的辛苦會有收穫的。四年級學生任家駿說,我有幫忙搬秧苗給同學,原來下田插秧也是需要團隊合作的。
原本在旁觀禮的一至三年級後來也忍不住下田插秧。三年級學生鍾承翰說,這是很棒的活動,看到自己插的秧苗很高興。另一位三年級學生李彥翰說,雖然我沒有下田,但是我在稻田旁邊可是一位稱職的小攝影師,我拍了好多相片。一年級方言睿說,我很期待插秧的日子,終於下田插秧了,雖然只有插一株,可是真的很高興。
黃石龍副議長表示,這是一個很有意義的體驗活動,他從小學三年級就開始種田,讓學生有這種體驗是很好的教育活動。林瑩蓉議員表示讓學生可以親手下田插秧,是讓人感動的。陳麗珍議員表示,相信明德國小辦理這樣種稻體驗活動,一定會讓老師、家長和學生更有向心力,也更有一番新的學校風貌。張顯耀立委和黃昭順立委服務處主任和社區的明建里劉里長、路東里黃里長、廍南里陳里長、廍北里鄰長也一同表示這是一個很有教育意義的活動,也令人想起過去的辛勞。希望小朋友可以體會愛惜萬物真愛大地的道理。
馮綉雯校長表示,學校中庭草地變化成水稻田,是學校空間的創新變化和利用。而學童的種稻體驗則是讓學生可以從親手種稻的過程中去體驗「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的道理。相信透過這樣的種稻體驗活動,學童可以對生命有更加不同的體會,讓都市的孩子有另一種生命的學習。
這樣活動將持續四個月,從插秧、孕穗、抽穗到收割,相信會讓學生有完整的生命體驗歷程。學校也將辦理相關米食推廣活動,一同讓學生深度認識米食,體驗米食文化之美。
訂閱:
文章 (Atom)